“电子校友卡”要求填写职务级别,这样的母校你爱吗?

近日,有网友称其母校内蒙古集宁一中电子校友卡填写信息包含工作单位性质、单位级别、个人职务级别、职称等。其中工作单位级别从正国级、副国级、正省级、副省级到正乡科级、副乡科级不等,个人职务级别从正国级、副国级、正部级、副部级到正科级、副科级不等,如无可选“其他”。此事引发热议,有网友调侃道,“母校对学生寄予厚望,我做梦都不敢这么梦”。

事后,集宁一中校友联络处工作人员出面解释,“个人职务并非必填项”,“校友聚会就是搞活动或者聊天,谈谈过去,畅想未来。无论什么身份,哪怕是回乡务农,我们都欢迎大家回来。”

一所高中为了庆祝其建校70周年,制作发放“电子校友卡”,校友们凭卡即可在节假日进入母校参观与游览,让校友们尤其失联多年的校友们回母校聚一聚,开心开心,这看似是一起不大或不起眼的单位内部事件,为何会引发舆情?

刺激广大网友神经最大的点(痛点或痒点)在于工作单位、工作单位性质、单位级别、个人职务、个人职称等信息。其前置性假设有两点:其一,从集宁一中毕业的毕业生日后都是“人才”或混得好的“成功人士”,都有单位,且都有正式单位,单位都有相应级别,个人都有一定的职务,且都有特定的职称。其二,你们如实填了上述信息,学校就可以从中筛选出我需要或急迫需要的资源,学校要建分校,学校的图书馆要翻新,学校的操场要重修,缺钱,怎么办?我会第一时间想到或设法联系到有钱的校友,有级别或高级别的校友,让他们慷慨解囊,自己捐助一些钱,或提供有效的资源链接方式,为母校的高质量发展服务。

问题是,上述假设不一定成立。严格意义上说,“单位”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每个人都有“单位”,狭义的“单位”很多时候就是“体制内”或“铁饭碗”的另一种表达,上面提及的“正国”“副国”“正处”“副科”等基本属于公务员编制系列的级别表达。问题是,有多少人在公务员系统任职?有多大比例?我从前干公务员,我后面下岗了;我做私营老板了;我回家种果树卖果子了;我在菜市场卖菜;我没有工作,我是全职妈妈;诸如此类的校友,尤其那些自己单干或在非正规行业(或领域)就业的毕业生,试问,他们应该怎么填?他们只能填“无”,他们填“无”的时候心情如何?会不会产生“愧对母校”的想法?“弄了半天,我感觉母校只或更欢迎那些混得好的或有正式单位及更高级别的人,我好像是个不速之客”,我以为持上述心思的校友不在少数。

其结果大概率是,不少混得一般的校友去参加校庆活动,表面上不说什么,但内心芥蒂丛生,在攀比心理驱使下,他们下次或许选择不去了。

此事亦会对校友们的母校认同感与归属感产生影响。不错,我多年前的确是这所学校毕业的,但毕业后,我是否依然认同这所学校,对母校是否产生持续性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校的各种行为与实践、母校领导的一言一行以及言行背后浸润的思想与观念等是否可以触动与感动我,是否“与我心有戚戚焉”。道理至简,倘你只在乎或只重视那些所谓的知名校友,校庆活动过程中的上台致辞或发言嘉宾只有老板、老总、处长、教授等“成功人士”,我看不到公平公正及一视同仁的理念,我看到的更多是官本位或精致利己等思想,我日后当然可以选择不再捧场,我对母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自然逐渐减弱乃至归零,甚至反感。

何为母校?就是把学校当母亲一样看,母亲有很多孩子,且每个孩子的发展都不一样,有好的,有一般的,有相对差的,作为母亲,对每个孩子的关切程度与情感施予都应该大体相当,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急功近利。何为校友?就是从某所学校毕业的毕业生,毕业生毕业后的发展当然千差万别,各有不同,所有毕业生都是校友,不分职位职务职称等高与低、贵与贱。否则的话,只会伤害甚至戕害校友们对母校既有的精神认知与深厚情结,进而对以母校为纽带的地域及身份共同体产生负面影响。

进一步,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什么?通行的说法是教书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第一位的,但是否意味着每个毕业生都要成为“人才”?每个毕业生都要或应该成为在各行各业都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鼓励每个毕业生都要或应该走上领导岗位?每个毕业生都要或应该把当上处长、教授、高级工程师、拥有千万级资产的老板等作为人生目标?我看大可不必。正所谓“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只是行业精英才是“人才”,对行业做出某种贡献的都是“人才”,普普通通的人,包括农民工也是“人才”。须知,很多默默无闻与无名的人都在为社会作贡献,他们是维系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道路的最重要力量。进而,我们考察或考究学校的办学水平及育人的质量,不一定也不应该拿培养出了多少处长、教授、高级工程师、拥有千万级资产的老板等作为衡量标准。

一言以蔽之,学校的好与不好,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不在于培养了多少光鲜亮丽的“人才”,而在于培养了多少全面发展与快乐成长的人。这个意义上,学校对每位校友都热诚欢迎,卖菜、摆地摊与送快递的校友可以与教授们、处长们同在一桌吃饭、聊天及上台分享各自的人生,有欢声笑语,有潸然泪下,有懵懂的回忆,有沉默的迷思,这才是真正务实与和谐的校友聚会。

最后,我也想做个提醒,有关部门尤其公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讲话还是要尽量细致与精确一些,“哪怕是回乡务农,我们都欢迎大家回来”,类似这种刻意凸显某类群体的表达,存在职业歧视或职业标签化的嫌疑,容易引起误会,要尽量规避。

(作者姚华松系广州大学教师,卢道典系上海商学院教师)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