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10美国文理学院,跟野鸡大学没什么两样”?

文理学院被誉为美国的“贵族”学院,在大部分美国人心目中,文理学院象征着经典、小规模、高质量的本科教育。然而在不少中国家长的眼中,文理学校似乎总有种“野鸡”的感觉,有人认为“去Top10的文理学院,还不如去30名的大U”,但立思辰留学云小编今天要再次纠正大家的这个错误观念!文理学院到底有多牛,跟着立思辰留学云小编来了解下吧。

其实从文理学院诞生以来,教育的江湖上一直存在着“文理学院到底是好还是不好”的战争。

今有家长为文理学院争论不休,过去有美国舆论为它“大动干戈”。

文理学院不平凡的历史

在哈佛大学成立后到19世纪初,几所文理学院相继成立。这些学院和哈佛一样,都是小型宗教类学院。

19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普遍并开始塑造世界,这些学院的课程设置引起了广泛的争论,美国社会呼吁其大学提供适合新时代的课程。

为了回应这些争论,当时的耶鲁校长耶利米·戴组织了一个委员会来处理上述争论。这些处理的言论最后总结为美国教育史上重要的《1828年耶鲁报告》。

《耶鲁报告》呼吁学生本科学习课程的广度,并质疑“心灵的力量是否仅仅通过单独学习语言、或单独学习数学、或单独学习自然/政治科学,就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该文件进一步指出,“学院为本科生开设的教学课程不包括专业研究。我们的目的不是教任何一种职业所特有的东西,而是要为所有人创造共同的基础。”

这份报告,让当时的美国人看到了文理学院的意义。

哪怕后来美国大量学者前往德国攻读博士学位,并往美国带回了“研究型大学”的理念;在此期间,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些接近文理学院的学校成为研究型大学,美国的 land-grant colleges和技术型学校也开始发展……

但依旧没有撼动文理学院的地位。

发展到21世纪的文理学院反而更加欣欣向荣,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证明文理学院不但持续存在,而且还持续受到了一部分人的欢迎。

所以与其去争论文理学院到底好还是不好,不如思考另外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它适不适合你的孩子。

文理学院是怎样的一种学院?

象牙塔般的实用理想主义学校

文理学院如我们所知道的,是区别于任何综合性大学(后称大U)的专注于本科教育的小而精学院。

比起大U强调专业性学习和研究,它强调让学生学到尽量全面的知识,以此更好地应对人生中的一切变化。

它的内核是大局观。

霍华德·格林和马修·格林的《隐藏的藤校:三十所优秀学院》中谈到的人文教育目标,很好地概括了这种大局观。

“在一个瞬息万变的复杂世界中,至关重要的是要发展出高水平的知识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社会的道德和伦理责任感,清晰的推理能力,理性的思考能力,智能的分析信息能力,以富有同情心和公正的方式回应人们。

终身学习新的信息和概念,欣赏艺术和文学之美并从中获得乐趣,并在需要时将其用作灵感和慰藉,汲取我们过去的历史教训,这将有助于明智地塑造未来并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从而建立一种来自个人成就的自尊心。”

这种大局观并非没有道理。

随着科技与AI的无孔不入,我们很难想象未来到底将面临着怎样的一个世界;企业越来越短的平均寿命,未来也几乎不会有人一辈子只从事一份工作、只做一种工种。

如果拥有更加融会贯通的全面的能力和健康独立的精神力量,未尝不是应对世界快速变化的一个“核心武器”。

这也是近年不少精英留学家庭、尤其是上海留学家庭热衷文理学院的重要原因。

田园诗一般的校园

文理学院一般都坐落在城市周边的郊区或者小镇上,风景优美、宁静、开阔。

学校往往有上百年历史,悠久的时间孕育了古典精美的建筑。占地辽阔,有自己的山和湖,春天连绵草地碧草茵茵,冬天雪景波澜壮阔,美不胜收。

全美第6的鲍登学院就坐落在缅因州的一个宁静、祥和的小镇上,离波士顿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这里的秋景尤为著名。

一到秋天,学校就弥漫着树叶血红的颜色,万岁枯荣,骄艳似火,让人以为是错乱时空,走进了某一幅隽永的油画。

其实大U的校园,也有很多绿植覆盖和古典的建筑。耶鲁、哈佛的校园同样优美,却很难获得文理学院校园的宁静感。

大U的校园大多是高大的建筑群包围着规整的小草坪;但文理学院却是一片广阔自由的绿地上,零星点缀着几座不高的小楼。

这样自然而然的开阔、自由和宁静,是少有大U能模仿的。

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文理学院几乎没有什么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学位。

连U.S. News全美文理学院排名第一的威廉姆斯学院,也仅仅只有两个研究生课程,分别是发展经济学和艺术史,研究生人数一共56名,本科生2078人。

所以,文理学院是倾全校之力来发展本科。

首先,美国好一点的文理学院不缺钱,又不太需要做研究,每年几千万美金的捐赠都投在了本科生身上。

文理学院的教授也不需要去拉赞助,他们可以非常专注地教好学生,上课的基本都是教授而非助教,本科生能够得到非常扎实的本科教育。

其次,作为小型学院,它们的师生比一般都大于1:20,一个班顶多也就20多人,很多课程的学生人数不超过10人。

学生少,意味着老师分配在一个学生上的精力会更多,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特长和优势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以鲍登学院为例,它校园规模非常小,每年在国内仅招收个位数的学生。学校约2000人左右,相当于每个年级四五百个孩子,每一个教室差不多5-10个人,非常少。

学生虽少,但文理学院却有上百个社团,课外活动非常丰富。

有登山、滑雪、冲浪、划皮划艇、徒步这样的课外活动,也有戏剧、电影、创业、金融、投资、CS、文学这样的充满都市感的社团,会请在高盛、摩根斯坦利这种公司实习的学长学姐过来交流,分享他们的经验。

文理学院常常被称为“没有被动的耳朵”,这里的学生和教师关系很紧密,课堂上互动非常多,课外也常常会进行工作上的合作,比如出版一本书。教授们还会成为学生的远足伙伴、校内队友、晚餐伙伴和朋友。

它传达的是一种协作精神,而不是竞争,希望学生在强烈的社区意识中激发志向,赋予他们力量。

尤其是,虽然说文理学院没有太多科研,但是如果你想要做研究,其实教授会充分指导你,学校会给你充分的相关资源,给你帮助。这样的帮助,对绝大部分的本科生的研究,是足够的。

在生活上也是,文理学院的学生一般吃住都非常好。

以史密斯学院为例,学校一共有13个不同的餐厅,每个餐厅食谱也不尽相同,甚至每顿饭可以去不同的食堂打饭。学校的住宿条件也非常优越,70%都是单人间,空间很大,公共卫生间都非常干净。学校宿舍楼都是历史悠久的木屋,环境非常优雅。

学校培养的不是乖乖女和乖乖男

因为文理学院文艺而宁静,很多人以为这是富二代乖乖女乖乖男轻松学习的地方。

如果你这么认为,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就思考一件事情吧。

为什么学校把自己建在远离闹市的郊区而不是城市,就是要让学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学习啊。

学习什么呢?

莎拉劳伦斯学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院长米歇尔迈尔斯(Michele Myers)这样说过:

“文理学院提供的是一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育,一种强调形成思想而不是灌输思想的教育,这种教育使我们的毕业生能够适应任何市场,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并且足智多谋,能够与时俱进。”

教会学生找到自己的正确价值观、有丰厚的知识和智慧、有终身全面学习的能力、并且善于做人。

因此,文理学院的学生会广泛接触人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所以尽管各大学的课程设置各不相同,但文理学院的学生课程一般包括许多或全部以下学科:

历史,哲学,宗教,文学,物理科学(例如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例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艺术(例如戏剧,音乐,艺术),语言和数学。

总之一个字,多!

再一个字,难!

想当年,“铁娘子”希拉里进了卫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读书,但这里的学习压力让她苦得不行,“数学与地质学让我叫苦连天,自此彻底了断想当医生或科学家的美梦”,变相让她走上了从政之路。

还打电话向父母哭诉:“我似乎差人一截,不够资格做这里的学生。”要不是她妈妈拉住了她,她差点从卫斯理学院退学。

棕榈在文理学院的学生也说学习压力不小。

“我经常会在一个星期里有两天essay due,然后还有期中、期末考。其实在这里的学习,特别在考试周的时候,压力还是挺大的。”

一位在阿默斯特学院就读过的知乎网友说到:

阅读量分学期而异,峰值大概是一周布置个1-2本书+50-100页的reading。这个真是只能靠积累,偷懒虽然没少偷,但因为基数太大所以还是读了不少。

……至今难忘大三下6天写了110页论文的(惨痛拖延症)黑历史。写作不得不提俺们高大上的Writing Center,一对一辅导写作简直是国际生的救命福音。

这也怪不得藤校和其他美国Top 20的大学这么喜欢文理学院的研究生申请者。

因为他们通过严酷的学习,扎下了极深的全面的学科基础。

同样被锤炼的,还有他们独立的精神

美国著名作家约瑟夫·伍德·库奇(Joseph Wood Krutch)说过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教育,是引导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本性、自己的需求和自己想要的东西(注意,是自己的需要和想要,不是父母、不是社会、也不是学校的需要和想要)。

可以说,教育的理想不是整合,不是文化适应,而是人性潜能的充分发挥。”

我之前一直在想:

为什么文理学院会有这么多敢于发声的女权主义者?

为何这些学校会产生这么多像是希拉里和宋美龄这种独立、自信、有胆识、有自己坚定人格魅力的新时代女性?

正是文理学院通过广泛深远的知识涉猎、不断探寻自我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扎实深究各种学业和思想上的困境。

才塑造了这些鲜活灵动、坚毅、独立、不依附于任何人、有勇有谋、大胆追梦的榜样。

这一点,太值得赞颂。

这,也是文理学院一直所坚持的精神。

所以

回到前面大家争论的:

文理学院出来的孩子,未来能够有一个好成就吗?

这个问题,很像立思辰留学云小编在其他许多地方看到过的下面两个问题:

美国Top 30的孩子出来会有好成就吗?

美国藤校出来的孩子会有好成就吗?

答案是一样的,我们都不能保证。

每个人的经历和结果都如此不同。

相信你也有你自己的见解。

同时,对孩子的“好成就”的定义,每个家庭又是如此不同。

有的是想让孩子未来能物质无忧;

有的是想让孩子不要那么累,活得没有忧愁;

有的是想让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不管所处何种境地,都能在生活中感受到快乐。

……

每个人心中对“好成就”都有自己的答案。

不同答案背后,会有不同的适合自己的学校。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