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钟意娟:关注儿少心理健康,照亮他们内心隐秘的角落

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健康的生活习惯需要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更不容忽视。儿童时期是养成各种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也要从娃娃抓起。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儿童青少年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剧增,相关精神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本期我们专门邀请到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心理科主任钟意娟,聊一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这个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儿童青少年的发病率持续增高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会出现各种心理与精神方面的问题,作为一名儿童心理专家,钟意娟主任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关注。

据钟意娟主任介绍,近些年来儿童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目前全球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病率约20%。

我国虽然没有明确的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发病率的流调数据,但参考其他疾病流调发现精神障碍发病率约为14%~15%。我国目前有大约3.8亿名儿童,按15%的比例可以算出我国约有6000万儿童患有精神障碍方面的疾病。

陕西省有3000多所学校,400万左右儿童青少年,按照这样的发病率统计,我省约有60万儿童青少年都多多少少患有心理健康方面的疾病。

“随着近几年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攀升,能够认识到孩子存在心理问题,主动让孩子接受治疗的家长却并不多,情况令人堪忧。”钟意娟主任表示。

多种心理疾病困扰青少年儿童

在很多人的眼里,“抑郁症”是承受工作、恋爱、家庭多重压力的成年人才会患上的心理疾病。其实不然,据钟意娟主任介绍,在日常的门诊工作中见到最多的就是因为自残被家长带来就诊,了解其病史评估后发现孩子情绪低落、经常觉得难受、睡眠吃饭都有问题,最后诊断为抑郁症。

有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而且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每年接受精神心理疾病治疗的人群中,儿童青少年约占五分之一。然而,结合临床经验来看,这个比例可能更高。

“有一些孩子会因为家庭环境经历过一些挫折或刺激,如家庭关系不合或目睹家暴等经历会导致孩子每当想起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就不由自主的伤害自己,而这部分孩子不一定完全符合抑郁症的标准,但也是以自残甚至自杀行为为主。”钟意娟主任说。

除此之外,常见的还有在学校上课时小动作特别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拉的多动症儿童;敏感多疑,自认为老师同学故意瞧不起自己,甚至觉得同学排挤自己的偏执状态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不上学什么都好,一上学就出现情绪障碍的儿童青少年……

令人担忧的是,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导致了学生自身的身心疾病,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和学习,同时,还损害了他们的品德发展和正常的社会性适应,如因心理健康问题而休学、退学、离家出走、犯罪,甚至死亡等,这在客观上给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造成了消极后果。

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心理科主任钟意娟

孩子年龄不同心理问题表现各异

“很多家长对孩子不同年龄段易出现的心理疾病不了解,因此产生了家长对孩子有了不少误解。”钟意娟主任说。其实家长需要了解儿童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心理活动、心理需求、自我个性成长是有着不同的特点。

国际上的设定标准认为年龄在18岁以下的孩子统称为“儿童青少年”。

第一个阶段是0—3岁的孩子。这部分孩子家长需要重点关注孩子的语言、运动功能,以及和小伙伴的关系。如果孩子语言发育迟缓,开口晚或者运动不协调,走路总是摔跤、不跟小伙伴玩,就要高度警惕孩子是否是智力障碍或自闭症。建议家长尽早带孩子去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和诊断。

第二阶段是幼儿园期或学龄前期,也就是3—6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除了要关注他们在集体环境中的伙伴关系,更多的是看孩子注意力是否集中、多动好动,有没有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如果反复违反规则就有可能是多动症。其次,还要关注孩子的情绪障碍和是否经历了刺激性事件,如果孩子不愿意跟家长分离,上了幼儿园就再也不愿意去了,看不见爸爸妈妈就哭闹,或者从幼儿园回来做噩梦,容易哭甚至尿裤子,当出现这些表现时也一定要带孩子去专业的机构评估诊断和治疗。

第三阶段是小学期,一般是6—10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黏父母,家长就要带孩子去评估是否有智力障碍、多动症或童年情绪障碍。

第四阶段就是小升初后的中学生。这个阶段会由于家庭因素或学习的压力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如注意力不集中、烦躁、自残、自伤甚至自杀等症状。

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了异常行为,心理状态情绪不稳定时该如何处理呢?在此,钟意娟主任提醒大家:不用惊慌。只要先保证孩子安全,能够吃好睡好,身体方面是安全健康的,家长就不用太着急。及时带孩子到专业机构进行系统评估和诊断即可。

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儿少心理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钟意娟主任认为从各种因素的性质不同类型来说,这是由于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钟意娟主任介绍:“个体因素就比如生物遗传因素,看孩子在孕育出生的过程中有没有感染或者得其他的疾病。其次就是要重点关注环境因素,除了身体内的环境外,一般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导致心理疾病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伙伴因素,还有社会文化因素。”

有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极易造成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异常。这些因素主要有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

“对中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尤其是父母关系不和谐,甚至离婚,都会让孩子感觉在家里没有安全感。”钟意娟主任说。

其次,是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如果孩子学习负担过重、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伙伴因素亦是如此。“前段时间我们科收治了一个孩子,这孩子本身没有问题。家里是重组家庭,她爸爸带着他,继母带了一个姐姐。有一次偶然目睹了姐姐当着她的面划伤自己胳膊,把孩子吓着了,不敢和别人提起此事。时间久了就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睡不着、吃不下饭,甚至不想上学。”钟意娟主任特地举了个例子说明:“可见伙伴因素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会起到一定的影响。”

最后则是社会文化因素。现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游戏、色情、暴力的东西孩子是能接触到的,接触以后有些孩子就会惴惴不安,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家长需为孩子内心建立“保护装置”

有些家长对孩子出现的症状可以接受并且积极配合治疗康复,但行医多年的钟意娟主任遇到过太多执拗的父母反复质疑,不想面对自己孩子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变化,从而逃避面对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

对此,钟意娟主任专门就精神科的涵义做了解释,精神科也叫做心身科、心理卫生科,是专门研究脑部疾病的专科。“这就跟肚子疼了要去消化科,骨折了要找骨科治疗一样,家长们一定要正视心理疾病。”

而且,心理问题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需要重视孩子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问题,多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家长对孩子日常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是治疗青少年心病的一剂良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都误把说教当作了沟通,认为孩子听自己的话就是沟通,其实这属于无效沟通。

那如何才能与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呢?钟意娟主任表示真正的的沟通需要有三个要素:有你、有我、有这件事儿。

比如玩手机“这件事儿”,“有你”——想听听你是怎么想的,“有我”——我觉得你应该看什么内容,看的时间不要太久。只有集齐这“三要素”才属于有效沟通。

家长才能够通过合理的沟通方式,设身处地的解答孩子的疑惑,及早消除不良情绪。相反糟糕的言语交流只会激化矛盾,让孩子的情绪跌入低谷,让情绪问题转化为心理疾病。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要从小抓起,教育方式也要有所调整,从“早期教育”转变成“早期关心”,钟意娟主任表示希望通过不懈努力,能够让家长、学校及社会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并共同维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让他们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审核:石锦娟 王少薇

图:张坤

文:李欢欢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