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文很意外吧,因为有个“悬而未决”的事情,终于“尘埃落定”,就想着第一时间告诉你们,也谢谢这段时期一直关心着我们。
“我们买到回国的票啦!”
半夜两点多,我带小D去上厕所,被突然闯进厕所的先生吓了一跳。
我顿时困意全无,一个劲地说“太好了!”, 结果把小D弄的很不爽,在一旁说,嘘~轻一点,我们都回去睡觉。
因为疫情的关系,先生外派多伦多的计划被搁置了,于是莫名其妙被“失业”了。
本来从纽约开车过去只需要8小时的一次迁移,我们现在不得不先回中国,再从中国飞多伦多。
回国机票真的是一票难求,先生在过去几个月,基本上都是在找各种途径买票。而很多机票的放票都是半夜开始,于是熬到半夜两三点等消息就成了常态。
我们等回国等了快三个月了,但没想到离开来的又是如此的突然和仓促。
1
想带走很多回忆
2012年,我和先生开始了全球轮岗,当时我们就是一人两个行李箱,每三个月换一座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
当年别人眼里的折腾,对我们来说就像是打开了“魔法大门”。我们坚定地断舍离,不置业、不需要很多行李,不添置很多物件,因为我们想要有一直“在路上”的自由。
但这次打包的过程却异常艰难,不知道为啥有了那么多东西。
有太多的东西,理智告诉我们“没用”,运回去运费都不值当;但情感又告诉我们“想留着”。
小D知道要离开纽约后,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难过。但她已经拿出了自己的行李箱,几乎每天要往里面塞一点“不值钱”的“垃圾”。
看到她的样子,我突然理解,人到中年,“多”出来的都是回忆和牵挂,不再有了当年那种,“说走就走,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了。
想带走很多很多回忆,却也终于发现,我们其实什么都带不走。
2
冷漠却温暖
因为要离开了,我们开始约见在曼哈顿的朋友们,开始准备卡片送给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
记得2014年我们从得克萨斯州来到了纽约,那时小D已经在我肚子里了。习惯了德州人民热情的我们,第一天早上就被麦当劳卖早餐的小姐姐的“臭脸”打击到了。
我们至今清楚地记得,先生拿着早餐走出来后和我说,Jessica,我大概无法在这里生存了,这里的人太冷漠了。
曼哈顿有着一种约定俗成的“距离感”,大家都很冷漠。而我们也始终没找到融入的感觉。
我们就好像是误闯了大人餐厅的小孩子,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
当年,我们下一站的轮岗计划是印度,我们两个人都是互相鼓励说,反正就轮岗半年,冷漠就冷漠吧。
没想到,那一年小D 28周早产了,我们所有的计划和对纽约的印象也都发生了改变。
是的,这里的人还是很冷漠,冷漠到压根连劝慰都没有。
我当时是紧急剖腹产,那位给我接产的医生说的是,现在剖,你女儿还有1%存活几率,再不剖就要在肚子里死了。
新生儿急诊室主任说的是,你女儿未来90%的可能性是智力低下,95%的可能性是坐轮椅,你们要放弃吗?
脑外科主任说的是,以我多年的经验,你孩子肯定是要做开颅手术的,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但就是这样一批“冷漠”的人,后来成了我们在纽约的“亲人”,他们给了我们当年至暗时刻时最大的力量,而这份力量就是无时无刻告诉我们真相。
这次要离开了,突然觉得也许这次的“再见”,就是“再也不见了”,仍然会很不舍。
最近发信给他们要地址邮寄卡片和小礼物,都会附带一张小D现在的照片,我们都很感概,当年不被看好的小生命,已经这么大了。
小D是上天的礼物,教会了我俩很多,其中一条就是,原来不被安排好的生活,我们其实也能过好。
这份底气让我们面对后来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都会洒脱很多。
当然,我也经常开玩笑说,也许是被生活彻底暴击过了,现在一点点的打雷下雨就只是“挠痒痒”了。
3
何处为家
搞定了机票,没想到,这其实是漫漫回国之路的第一关。
我们现在在曼哈顿的房子是租的,当时是空房出租,视频里你们经常看到的家具都是我们从宜家一点一点购置的。
结束出租后,我们是需要自己处理掉这些家具的。
因为疫情,大家都从曼哈顿往外搬了,这么短时间根本没人要二手家具。而且这边有法律规定,不能扔到垃圾站,必须联系回收公司来处理。
于是,这样的特殊时期,也只能联系特别熟的朋友们,问问有啥看中的。结果大家看中的都是我和小D的书籍,对于大件都没啥兴趣。
这几天的一大感悟就是,人的物质需求真的可以很低,但任何时候人需要有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回国需要隔离,让父母第一时间联系当地社区,问清楚流程和规范,坚决按照制度来,不能添乱。
然后父母比我们有远虑地感叹道,你们看看你们,国内也没自己的房子,国外也没自己的房子。当年工资那么高却不肯买房,不听老人言,现在弄的多狼狈,哪里都没落脚的地方。
的确,又开始远程在上海找出租房了,也并不是很顺利。
大部分的房源要么是短租,要么半年以上的长租,我们这样的住两三个月的,很多房东就有点“嘎得得”(上海话,不怎么感兴趣)。
但幸好,终于搞定了一家。
不知道是不是我们不经意的谈话影响了小D,最近她很喜欢用英文开头招呼我们,说的就是,Family,XXX,而不是爸爸妈妈的称呼。
这个说话放在平时并不会触动我什么,而这段时间她每次说出口的“family”,总会让我很感叹。
想起年少读三毛时印象很深的一句话,“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虽然哪里都没“家”,但哪里也都是“家”。
4
应对不确定性
下半年对我们来说有很多未知数。
多伦多住哪里?小D的学校选哪里?先生的外派能否顺利成行?如果不成行,我们又将何去何从?太多太多不确定性了。
我们前东家很推崇Lominger的67大工作能力,其中有一条很关键的叫“Dealing with Ambiguity”(处理应对模糊性)。
这几天先生还找出这本书,大声朗读,和我说,来,我们俩都需要重新学习一遍:
Can effectively cope with change(可以有效处理变化);
Can shift gears comfortably(可以灵活调整方向) ;
Can decide and act without having the total picture;(即使没有全局也能做决定和行动) ;
Isn’t upset when things are up in the air(并不会因为事情悬而未决而焦虑);
Doesn’t have to finish things before moving on(不是必须做完一件事才能进行下一件事);
Can comfortably handle risk and uncertainty.(可以自如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
你别说,人就是这样,明确地知道了我们现在处境里最需要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恰好也是我俩都具备的),顿时焦虑感就减少了很多。
我们分工合作,先生处理对外,也就是我们上海的租房,回国流程,机票,包括他自己的工作;
我处理对内,也就是小D的心理建设,接下来半年小D的gap year,进行“家庭学习”(Homeschooling)的计划。
罗列后,还是有很多“悬而未决”,但这样走一步看一步,也不是不可以。
有了小D后的六年,我们的生活异常稳定。如今,我们又一次和这些说再见。
往后一年时间肯定会有很多变化,孩子的教育、生活的城市、世界的格局,一切都是未知数。
当什么都是不确定,那么任何都有可能性。我们不知道会去到哪里,但我们准备好了再次上路。这一次,三个人!
亲爱的朋友们,祝我们好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