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直以来都广泛受到社会关注,在人们眼中,高考是人们改变命运最好的途径,学生们大多也认为自己十多年的努力学习积累,为的就是高考那一刻的厚积薄发。不过,众所周知,国内的大学现阶段非常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当一个高考高分学生出现时,还有可能出现高校哄抢的情况。
而国外的大学比起看分数,往往更看重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实践经验。因此,许多在国内吃香的学生并不一定受到国外的欢迎,这也是由于各地不同的教育方式所导致的。而2010年,就有这样一位高考考生,他总分达到了703分,在国内基本上可以就读任何一个学校,但是却在申请美国大学时屡屡受挫,这个学生就是李泰伯。
高考高分却国外受挫,国内舆论四起
李泰伯当年是北京的一名理科考生,在2010年以703分的高考分数成为北京的理科状元,并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以这样的高分,李伯泰在国内高校应该算是炙手可热的新星,但在人们惊叹完他的高分之后,又得知了其曾在高考前申请美国11所名校并悉数被拒绝的消息。
一时间,这位“天之骄子”被大家嘲笑成了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更甚者还将李伯泰列为中国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因为大家很难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中式教育下的翘楚,本以为其有能力就读于任何顶尖名校,却在国外接连受挫。
李泰伯就读于北京的人大附中一班,有名的学霸班。在这个班中,大多数的学生都可以考上清华北大,这里还有各行各业的种子选手,也不乏申请到国外名校的佼佼者。出身这个班级,李泰伯的优秀似乎反而变成了理所当然,大众也都并不是很关注其日常的学习生活便一口咬定李泰伯一定是一个不喜欢任何课外活动,只会学习的书呆子。
不过,事实似乎并不像大家猜测的那样。李泰伯的老师和同学都表示,李泰伯平时并不是只会读书,他经常参加各种竞赛、社会活动,还身兼班长、学生会主席等职位,是一个品学兼优的“领导者”。而李泰伯的父亲也曾表示,李泰伯的名字就来自于《论语·泰伯》,所以在以往的教育中,他也是往此方向去培养李伯泰的。
各国要求不同,不能以偏概全
大家也都知道,国内外对于培养学生有不一样的侧重点,而国内的“应试教育”确实是造就了不少只会读书,但在社会生活上“重度残废”的学生。不过,国情不同相应的教育方式也会不同,至少在中国,应试教育算是最公平公正的教育选拔方式了。
不过有趣的是,据李泰伯的老师同学所说,李泰伯也并不是深受应试教育影响,他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也很出众,在竞赛、社会活动方面也有不俗的成绩,那么为什么美国名校还会拒绝他的申请呢?
有人猜测李泰伯在申请学校的时候可能只强调了自己所获得过的成绩,而忽视了个人品行描述。但恰巧相反的是,李泰伯很少提到自己所获得的奖项和头衔,而是着重提到了自己的好奇心。
“不够官方”的申请再加上并不出众的SAT分数和美式竞赛的成绩,这些才是他申请失败的主要原因。其实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名校时的录取率本就不高,只不过大家都被李泰伯“高考状元”的头衔迷惑,认为他就应该被录取才算正常罢了。
转变心态,重新出发
在经历过网络舆论风暴以后,李泰伯并没有自暴自弃,停滞脚步。相反,在网友们还在网上热烈讨论李泰伯和中美教育差异的时候,他就已经整理好心态,做好了自己接下来的人生规划了。
首先,李泰伯决定去面试香港名校,并放弃了北大的保送名额,第一志愿选择了清华,再由清华代培养一年以后去了香港大学。又过了一年之后,李泰伯又重新拾起了自己的目标,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电子工程和计算机数双学位,接下来又争取到了到英国剑桥大学的交换生名额。2017年,李泰伯在网上发布了自己被霍普金斯录取并即将前往攻读博士学位的好消息。
如今的李泰伯在学术界也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在接受采访时也没有想过要避讳自己曾经被美国高校拒收的过去。可见那场风波带给他的除了质疑,更多的可能是经验和激励。
相信大部分听说李泰伯被美国高校拒绝的消息之后,多多少少都怀有过一丝幸灾乐祸的心理,认为“学霸”也不过如此。不过,学霸终究是学霸,佼佼者终究是佼佼者,李泰伯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而李泰伯的能力和心理素质上的优秀,也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和需要学习的。
成功并不容易,背后的努力人们难以想象
在获知李泰伯高考失利后并没有落入深渊,而是砥砺前行,获得更优秀的成绩之后,很多人又认为他是智商高、家庭条件好才会如此。但实际上,这些都只是外部条件,李泰伯在成功背后付诸的努力是大家难以想象的。
他坦言,在留学初期,面对外语跟外国的文科课程并不轻松,但是面对这样的困难,他并没有退缩,反而比很多其他同学多选了一门课,用更大的压力来激励自己。拥有这种意志的人成功并不算意外。
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人抱怨人生的不如意和面对的挫折,但在抱怨的同时又总是放松自己,甚至放弃自己。抱着这样一种心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事业,怎么能跟李泰伯这样的人相提并论?
在这样的环境下,李泰伯的精神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相信这样的他未来在任何领域都会发光发热,活出精彩。一时的失意并不能决定未来的人生走向,挫折总是会有,重要的是你会怎样面对挫折,是止步于此,还是像李泰伯一样奋力前行。
李泰伯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不应该只看重“分数”,同时也应该培养孩子的情商,即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心理素质。根据心理学家对成功人士的调查研究统计,一个人的成功=20%智商+80%情商,可想而知,情商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