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鼓励教育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一时间好像“所有”的父母都变得爱夸奖孩子了,对待孩子的方式大多数都是通过夸奖来进行的,孩子可能只是随便“画”了一幅画,就能够受到很多的夸奖,“画的真好,真有天赋。”全是来自于父母的“彩虹屁”。
鼓励虽好,但错误的鼓励就变成了“捧杀”!
比如隔壁小王的小儿子那天打破了一个碗,他们并没有嘱咐他做事要小心,反而一顿猛夸:“哎呀,我家乖乖可厉害,小小年纪就懂得打破碗了。”
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大多数的父母都认为多去鼓励和表扬孩子,能够让孩子对自己建立起信心,在面对他人的时候会更加自信,处理事情也会更大方、自如。
这种过度的鼓励教育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局限性思维,孩子会被框在局限的思维当中学,不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并且在面对挑战时的态度,往往是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不愿意去主动尝试新鲜事物,害怕迎接来自生活上的挑战。
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不同
1.面对失败的态度不同。
固定型思维的人会非常的害怕失败,因为他们会认为失败就是自己能力的一种体现,一旦自己失败了,那么自己就是一个糟糕的人,不能够从失败中成长,也无法客观的看待失败所代表的意义,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在面对失败时也会有难过的情绪,但是他们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决自己,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从自己的失败经历当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积极的去面对下一次的挑战。
2.学习方法之间存在差异。
固定型思维的人在接受知识的态度往往是被动的,能促使他们学习的原因,大多数是为了完成“任务”,面对学习往往缺乏内驱力,无法积极的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进行,缺乏学习的兴趣,也很难从学习当中收获到乐趣。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在面对学习往往会更加的积极和主动,除了日常的学习之外,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也会主动的去探索问题的答案,能够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并且乐此不疲。
相较于固定型思维来说,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更值得提倡
一般来说,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在面对挑战,容易出现的心态是放弃,他们会认为努力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甚至于有的人会习惯性的消极看待事物,还会对身边的人的成功产生嫉妒的心理。
相反,成长型思维的人在面对挑战时的态度往往是积极的,并且处于逆境之中,反而他们渴望去解决问题的想法会更加强烈,这种类型的人普遍认为努力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是一段成长为强者的必经之路,他们懂得从批评中学习,不断的去提升自我的道理,同时,对于身边人的成功,往往抱着的心态是向他人学习,而不是认为努力没有作用,懂得在自己以往的经历中不断的复盘,吸取经验和教训,让自己变得更好。
父母们应该要怎么做呢?
1.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纠正固定型思维。
对于已经对于已经形成固定型思维的孩子,父母们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改变孩子的思维方式,建立一个理性的客观的认知。如果孩子出现经常给自己贴标签,比如说当他们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就会不断的去攻击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这时候,父母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去安慰孩子,更多的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跟孩子一起去分析他所遇到的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让孩子知道失败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相反是一个对自己进行全面认知的过程,去了解自己在哪一些地方有短板,自己还能够在哪一些地方更加改进,可以变得更好。
2.建立培养成长型思维的环境。
父母们所要做的是在评论孩子的时候,最好不要使用结论性的语言,而是先去帮助孩子,全面地去分析他所遇到的问题,比如说孩子这次的考试成绩考得不好,父母们不应该单纯的去安慰孩子,说下一次能够考得更好。
反而要做的应该是去跟孩子一起分析,到底是在哪些环节失了分,总结出问题,然后一起解决,让孩子掌握好知识点,下一次的考试,自然而然,成绩就会更好,帮助孩子养成用成长型的思维去看待事物,学会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孔子在《孔子家语》提到:与人交往,赞美对方的长处,忌讳说对方的短处,那么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