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穷尽一生,除了证明出“1+2”外,还有哪些数学成果

轻轻一阵风,唤醒沉睡了千年的躯体;轻轻一阵风,拂去历史神秘的面纱。站在时间的肩膀上,我与历史对话。

对于国人来说,陈景润这个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在那个国家尚处于建设之中的艰苦年代,陈景润住在狭小的房子里,对着煤油灯靠纸笔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几乎激励着每一位学子的科学探索梦想。

陈景润最为让人津津乐道的数学成就,是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这个成果虽然对于猜想的证明迈进了一大步,但离完全证实猜想还有很大距离。此后直到1996年去世,他都没能完成猜想的最终证明。

那么穷其一生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除了“1+2”成果之外,还有其它数学成果吗?

(埋头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

一、立志破解猜想的少年。

陈景润对于数学的热爱,源于初中时的数学老师,那是一位30来岁的清华毕业生,学识渊博,讲课生动。在他的影响下,少年陈景润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当时的数学教材,他只用了两周就自学完成,这让老师非常惊讶,认为他在数学方面有极高天赋。于是因材施教,为他讲一些难度更高的数学知识。

高中时的陈景润数学成绩更加优异,同样让教数学的沈老师赞叹不已。一次上课时他对陈景润说:中国古人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曾远超西方,希望你以后在数学上创造更大成就为国争光。比如破解当时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推动人类数学事业更上一层楼。

沈老师的这番话深深触动了这个少年的心,从此他以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

(陈景润旧照)。

二、图书管理员的数学梦。

令数学人为之痴迷的哥德巴赫猜想是1742年提出的,其内容为:任一大于2的偶数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但提出这一猜想的哥德巴赫却不能证明它,于是他向当时的大数学家们请求帮助。可两百多年过去了,仍然未能得到证实,这一猜想也被遗留下来,成了数学界的大难题。

20岁那年,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留校成为校图书馆的一名管理员。此后他一边饱览群书,一边在工作之余坚持对猜想进行验证研究。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把自己对猜想的论证观点写成论文,寄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希望得到指导。华罗庚在看了论文后,对他的数学功底和才华颇为赏识,当他得知这个小伙子只是个图书管理员时,决定把他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让他专门从事其心爱的数学研究,从而人尽其用。

就这样,陈景润从一名图书管理员,靠着自己的努力,来到了中科院数学所。在华罗庚教授的指导下,陈景润得以全身心投入到哥德巴赫猜想的证实研究中。

(陈景润旧照)。

三、“1+2”猜想的重大进步。

有了华罗庚教授的指点,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劲头就更足了。可要想获得证明猜想更多的外国数学研究动态,就必须具备直接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于是陈景润开始学习多门外语,凭借惊人毅力,他在极短时间内掌握了英、俄、法、日、意、西等多国语言。

此后,陈景润在中科院一间六平米的办公室里,开始埋头研究。在历经十多个春秋之后,1965年,陈景润发表了一篇名为《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重要论文,在论文中,陈景润对于哥氏猜想中的“1+2”进行了有力证明。

论文立刻引起全世界数学界的关注,他的证明方法和观点得到一致认同。当人们得知这一成果只是在一间6平米的办公室,由一人一桌一笔一纸独立完成时,不由得对其赞叹不已。英国和德国的数学家还将这篇论文纳入大学教材,将其命名为“陈氏定理”。

当然,作为著名的数学家,以证明“1+2”而闻名的陈景润,在探索哥德巴赫猜想的同时,在其它数学研究上也收获颇丰。

比如在早期,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他对塔里问题、华林问题、球内格点、圆内格点等数学理论,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重大改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此外他还成功将之前的最小素数从80继续推进到16。他所摸索出的筛选法,也成为最为有效的办法,为后人的数学研究做了铺垫。

凭借对哥氏猜想的研究贡献,陈景润三个字足以永远留在人类数学史上。他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甘于孤独献身科研的精神,理应成为人民群众的榜样。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