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培训机构高薪招聘,只要名校毕业的学霸
近日,一张网络上流传的图片,再次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一家线上培训机构开出了年薪100万的高薪招聘教师,其中,要求一共有三条,分别为:
1、毕业于清华、北大、复旦、上交、南大、浙大、中科大、人大,以及“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前50的国际学校;
2、获得过国家级奖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五大学科竞赛中,获得过金、银、铜牌奖项;
3、高考成绩:全省前100名,或全市前20名。
以上三项标准,满足其中一项,就可以应聘这家教育培训机构,拿到首年40-100万元的年薪。
毫无疑问,这份招聘标准中,名校毕业的学霸和百万高薪戳中了大众的神经。
一方面,寒窗苦读十余载,一朝考入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院校,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一只脚已经跨越了阶层,成为了万众瞩目的人中龙凤。
另一方面,毕业于顶尖院校,回到社会上却没有进入令人仰视的高精尖行业,而是成了没有编制、社会地位也不太高的辅导机构教师,无疑有精英蒙尘的意味,令人惋惜。
十年寒窗苦读换来名校学历,进入社会后却怀疑人生的意义
在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男主角许三多有一段关于人生意义的重要论述,现在看来仍然让人感受颇深。
班长问许三多“有意义的事是什么?”许三多似懂非懂地回答:“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年轻时,听到许三多的这两句话,感到平白无奇、过于通俗,可经历过多年的职场历练,才发现,这两句话充满了哲理。
对于很多小镇青年来说,没有殷实的家境、身后的背景,只有通过努力学习,用成绩打通上行通道,离开原有的阶层和环境,去换得更好的机会和未来。
在埋头于题海,只想“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岁月里,我们无暇思考人生的意义,也不需要去思考那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只要掌握好知识点,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去拿到一分又一分,最后换得名校的敲门砖,就万事大吉了。
但毕业之后,进入社会的我们,慢慢发现,曾经的优秀转眼都化为平庸,在资源和人脉面前,解题方法和高分秘笈根本帮不上一点忙,我们无法用金钱去换取资源,更不能靠人脉来解决问题。
曾经的“小镇做题家”们难免会产生深深的无力感,《中国青年》第24期曾刊登了的一篇佚名的文章,《我奋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引起大家对于阶层障碍的共鸣。
可如今时间已经到了21世纪,这种无力感仍然有增无减,那些曾经靠拼尽全力去换取光明未来的年轻人,再一次对学习、工作甚至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怀疑,我们这样努力究竟是为了什么?
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却是实现梦想的基石
前一段时间,有一位叫张进生的北大毕业生在全网火上热搜。张进生现年54岁,本科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也曾读于北京大学,后因为自身原因中途肄业。
在他的一生中,多次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办法从事医生这个职业,但即便周围的环境再变化,他始终坚守要当医生的理想,不曾有一刻放弃。
然而,残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打击了张进生,他终身都没有办法从医,而且不肯屈尊去从事其他行业,只能沦为低保户,拿每个月几百块钱的低保费是艰难度日。
像张进生这样,原本也算得上天之骄子的人,由于始终没有将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导致他拿着高学历却无法进入职场,无法适应工作,最终学历只沦为一纸证明,无法为自己带来实际的价值。
我们有时候,经常会抱怨,自己的工作是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上班的心情如上坟,每天都是硬着头皮坐在自己的工位上,脑子里无数次幻想“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想着裸辞、跳槽、炒掉老板,可现实却是每个月上万元的房贷、车贷,家里还有着嗷嗷待哺的神兽,甚至医院还躺着挚爱双亲。
现实永远无法逃避,因此,工作其实从来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在为我们雪中送炭,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必须依靠工作这一手段,维持我们生活的基本开支,养育儿女、赡养老人。至于年少时的梦想,更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离开了工作,我们会发现,自己真的是一无所有。
离开钱谈工作的意义,是不切合实际的幻想
对于像和我一样的职场人来说,有一份不那么讨厌的工作,赚取每个月的生活开支,并在此基础上,稍有结余,和家人用这些钱去稍微享受一下生活,其实,已经是普通生活的最优解了。
但人最大的问题,往往就是现实的能力跟不上梦想的野心,我们总是想要更多的金钱,更轻松的生活,以为自己在大学毕业时拿到一张高含金量的文凭,就能高枕无忧,坐等超级好工作,拿超级高薪。
所以,人们会在清华、北大毕业生进入线上招聘机构,赚取百万年薪,表示质疑。认为这些人玷污了智慧和学历,浪费了才华和未来。
其实,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有失偏颇的,我们很多人之所以努力读书,考排名靠前的高校,努力学习专业,继续读研、出国深造,根本原因是希望自己通过年轻时的努力,为未来铺一条更顺畅的路。
当这些名校毕业生,在刚踏入社会之时,就能拿到很多职场人打拼十几二十年,都拿不到的薪水时,必定会招致他人的嫉妒和质疑,这其实是一种酸葡萄心理。
我们称他们是小镇做题家,其实是在暗示,他们除了做题、应试什么都不会,可在应试始终有需求的市场环境下,做题和应试难道不是一种能力么?他们用自己特有的、稀缺的能力去换取高额薪水,本质上和任何职场人都没有差别。
因此,请大家收回自己的有色眼镜,不要再质疑任何符合市场需求的招聘和求职,我们每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都不过是一种商品。有些人靠智商赚钱、有些人靠体力赚钱、有些人靠情商和关系赚钱,并没有什么差别。
当我们还有理想时,就请拼尽全力去逐梦理想,当我们困囿于现实时,也请放下清高的姿态,努力打拼,总有一天,我们还有端着咖啡谈理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