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特别策划了一次专题,是俞敏洪和衡水一中校长郗会锁之间,关于教育的一次对话,在其中,他们也提到:高考教育是否还能真的改变命运?
实际上,在以前农村求学无路,农村与城市之间存在很深的鸿沟年代,高考确实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最理解渠道,但是现在网络发达,很多新兴职业的兴起,即便是农村的孩子,也开始质疑:高考是否一定能改变命运?
俞敏洪老师也提到,自己在下乡去进行演讲时,发现很多孩子是有这个质疑的。
郗会锁校长在谈话中也提到,衡水中学的教育方式历来备受关注,他认为这种教育属于刻苦而并非是痛苦。
之前,也曾写过一篇有关衡水中学的学生们是痛苦还是刻苦的文章,有一万多条评论:
衡水中学学生排队时背书,早上防困站读,这种教育是痛苦还是刻苦
衡水中学的封神之路
20多年前,衡水中学还只是一个破旧的中学,当时房屋非常破旧,学校管理很混乱,副校长在台上讲话,下边人大喊: 别听他瞎掰!几个在台上的领导尴尬不已。
转折点出现在1992年,李金池开始担任校长。他是河北师范学院77级,毕业后就被分配在衡水中学。原本是一名历史教师,他的同学,也是当时的副校长戴藏云说:他是有些家国情怀的。
上任之后,李金池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1、狠抓校风校纪
因为当时学校围墙很矮,学生们经常翻墙逃课,校外社会青年也会翻进来寻衅滋事。李金池就会带着领导们蹲点抓流氓,经常忙到深夜。到了1993年,衡水中学开始实行全寄宿,准封闭管理,要求学生们一律住校。
2、硬件设施的改造
1993年,李金池听说,教育部准备建设1000所国家级示范高中,他在学校里开始给各位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打气,在市委书记和市长来考察时,李金池认真地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并表示一定会争取创立“国家级师范高中,会为此担负起这个责任”。这种热忱最终打动了市委,市里决定投资1200万,写到这里,很是佩服李金池老师那时候的热情与决心。
有心人,天不负!
1995年,衡水中学就成为衡水地区的升学率第一名,也因此开启了一直雄踞榜首的历史。
而今的衡水教育模式:
如今的衡水中学依旧延续着之前的教育模式,并且进一步深化和完美,全校都实行的是“无死角管理”模式,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10点10分睡觉,时间管理具体到分,成绩,卫生和德行有都实行量化管理:出现发呆、吃零食也会被扣分。
学生们穿的是迷彩服,早晨起床后为了防止困倦,会站着背书,中午吃饭时前面的隔板也是写满了公式,排队打饭时依旧是都拿着书本。
一位衡水中学女生保存自己从高一到高三所做过的卷子,加起来足足有2.41米,她最后考上了香港大学。
有人说,这完全是一种痛苦。
但现任校长郗会锁说:衡水中学是刻苦而不是痛苦,因为他们的梦想被点燃了,学生之间会潜移默化地比拼!
俞敏洪老师说:教育就是点燃--唤醒--鼓舞--激励的过程,郗会锁校长也非常同意这个观点,他说,自己就是到处在放火,希望点燃学生们的那种自发的精神,鼓舞他们的内心愿望。
你是谁不重要,你和谁在一起很重要!
我还是很赞赏这种拼搏精神的。就像我们每个人在高考之前都会经历过那段不眠不休,为一个目标奋力拼搏的时期,现在回想起来,并不觉得是种痛苦,相反对那段日子会有刻苦铭心的感觉。
衡水模式下如何有效发展个性化教育?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教育是否关注个性化教育,是否能够培养素质教育?
因为衡水中学的神一样的升学率,90%的学生分数线都会上一本线,所以诸多家长都希望把孩子送进去,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兴趣与个性化的发展。
豆瓣上曾经有一个“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他们都是985、211大学的毕业生,出身农村,他们对自己自嘲是只会埋头苦读,也被称之为“小镇做题家”,虽然都凭借刷题苦读,都考上了不错的大学,却因为能力和人际交往等其他自身软件条件不足,在现实社会中,混得并不好。
衡水中学就像一个兵工厂,训练了大批的高考特种兵,这在家长之中是非常受欢迎的,一部分学生会因此摆脱了原有家族的阶层,身份阶层都会有了改观,但会不会也有一些学生可能会因此没有了自己的兴趣,原有的天赋也烟消云散了呢?
结语:
对于高考,相信每个曾经奋斗过的学生,都会刻骨铭心,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们,但是如何能够真正激发学生们的内驱力,点燃他们真正的内心渴望,同时又能让学生们真正去发生自己的天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如何找到一个更好的契合点,这也许是俞敏洪老师和郗会锁校长需要共同研究促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