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1
硬核妈妈的神操作
上个月,刘璇因为几张二胎孕照上了热搜。这当然不是一般的孕照。照片中的她,带着孕晚期的大肚子,做着倒立以及倒立劈叉等高难度动作,让我等凡人看得惊掉了下巴:虽然之前也曾看其他女明星孕期各种健身秀照,不过说来说去,到底是体操世界冠军,这才是最硬核的妈妈呀!
但,刘璇作为妈妈,硬核的还远远不止带球倒立劈叉这么“表面”,在她参加的育儿真人秀《新生日记》中,她全方位展现了一位细心又严厉的“虎妈”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招招都硬核啊!
比如,儿子四岁,她写了整整八本育儿日记,详细记录孩子每日饮食,睡眠情况,以及食物过敏情况。
比如,坚决杜绝零食也就罢了,孩子到现在的饭菜还不能放盐!
作为运动员,刘璇认为身体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肠胃还是牙齿,都要进行控制,这样才会有更好的身体素质。
当然刘璇在意的不仅仅是身体,对于学习,行为规范,她的要求和标准可是一项也没有落下:
孩子的作息时间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四岁的孩子每天需要练字,画画,健身还有学习英语。动画时间么?也有,只有15分钟。
对于孩子日常行为,也是一丝不苟:吃饭不许刨饭,碗筷要轻拿轻放,刷牙吐口水要绅士……
一气儿写下来,我都累得慌,难怪弹幕里一片吐槽:这孩子真是太可怜了!
对此,刘璇不以为然,她说:我只是用一半运动员的标准在当妈妈,怎么就铁血了呢?
运动员标准(即使放宽了一半),就真的适合当妈妈吗?
2
以训练运动员方式来育儿,可还行?
一个成功的运动员,尤其当她还是世界冠军,可能会尤其笃信那些曾经为自己带来过成就感的东西:比如说严格的标准,训练式的生活。
那些曾经让自己成功的东西,必然也会让孩子成功。
这个逻辑貌似无懈可击,然而唯独遗漏的一点是:孩子是另一个全新的生命。
运动员式的训练方式,对于刘璇来说,可能起始于青少年,但如果她在当妈妈的时候,就启动类似的方式对待孩子,那么也意味着,孩子提早进入运动员的状态,这真的是合适一个幼儿的成长节律吗?
结论虽然并不能简单地下,但其中的风险至少还是需要留心:
在节目中,刘璇的儿子被爸爸的一块曲奇饼干诱惑,他开始的时候不为所动,称这是“糖衣炮弹”,刘璇随即给出赞赏:很好,你特别自律!
“自律”是很多父母希望通过严格的规矩,让孩子学会的事,看来刘璇已经大功告成:毕竟几个孩子能拒绝近在眼前的曲奇饼干啊?
然而这个“自律”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律吗?
其实未见得,孩子似乎更像是希望得到母亲的肯定而压抑了自己对曲奇饼干的渴望。
这一点在后续发展中得到了证实:当孩子最终得到母亲的允许吃了一口曲奇饼干,却发现剩余的都被爸爸吃了之后,终于崩溃大哭。
这一刻,才发现他终究还只是一个四岁的孩子啊!
从“他律”到“自律”其实是一条漫长的路,并不会因为规矩的“加料”而提速,只是可能造成一种“伪自律”的状态:自律,只是行为上的,而内心,其实更多还是在满足父母的愿望和要求,并称不上真正的自律。
3
有规则,但更有自主性
在孩子自由探索为主的幼年期,规则必不可少,但比起规则内容,遵守规则这件事,才是他们更重要的学习内容。
此时的孩子,需要的是带着“主体性”来学习如何与规则相处。
带着“主体性”来学习规则,他需要明白且尊重自己的需求,同时也明白他人对自己的要求,在两者之间如何取得妥协和平衡,是他要不断尝试并不断优化的事。
他与规则的关系是平等的,灵活的,不断变化的,他一旦决定遵守规则,那是真正发自内心的“自律”而不是害怕惩罚或者抛弃。
而如果是为了满足父母需要的“规则”的学习,则忽视了作为孩子的主体性,他们可能会否认自己的需求,无意识将父母的需求当成是自己的需求。
虽然表面上能够遵守规则,但却会感觉到并非出自本心,会有被迫感和恐惧感,和规则的关系是僵化的,感觉被压制的。
对一块小小的曲奇饼干,因为规则我不能吃和因为我害怕妈妈不喜欢我不能吃,这其中的情绪张力是完全不同的。
在读研究生时,曾在一家出版社实习,当时和一位编辑同事吐槽之前实习单位某家报社的领导种种苛刻对待下属的事,听完他来一句:虽然这样,但他肯定有他的资源,你如果想在那个行业传媒发展的话,继续留在那里也是不错的选择。
我当时有些震惊,但我不明白自己震惊一些什么。但时隔多年以后,我突然明白了:当我把那家报社的所谓“规则”看成是压迫性的,以至于在这种感觉中,完全忘记自己实习的需求是什么,急匆匆就逃离了一个有发展可能性的平台。
4
如何让孩子带着“主体性”来学习规则?
最主要的是觉察出为人父母对于“失控”的恐惧。
刘璇的硬核式立规则让人羡慕,这是源于这种恐惧:担心自己每一次在孩子要求的时候,都无法坚守住界限,才特别希望孩子能够“自觉”,这样就能免于在与孩子不断交锋中一次又一次失控的风险。
然而这正是悖论所在:想要孩子“自律”,却希望能够跳过漫长的等待;希望教给孩子界限感,却恐惧去维护自己的界限。
当我们担心失控,就希望孩子能够“尽早”自律,而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孩子有一个充满自主感的丰盈人生,则必须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1 规则从少立起,在孩子的幼年期,不宜有太多的规矩束缚,一旦确定必须要遵守的规则,则需要坚定地维护。
比起规则的数量来说,坚持遵守的质量才是更重要的。
2 有些规则可以有一定的弹性,这个弹性建立在彼此充分沟通交流基础上,你是真的愿意在理解他之后,作出小小的让步。
这个让步并不会导向“失控”,而是会让他能够体会到灵活的边界感。
3 在讲规则的时候,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不去评判它们对错,而只是直接表达现实的不允许即可。
不允许的背后不带有惩罚与批判,孩子就不会把过多感受不属于规则本身的另外的沉重。
4 孩子学习规则是一件漫长的事情,也许贯穿整个幼年期到青春期,遍布无数次交锋,而随着孩子长大,渐渐地,更多地由社会来给他们规则,而不是父母。
放弃孩子很快就能“自觉”的幻想,尊重孩子发展的自主力量,也许才能迎来他们在成年期真正的自律。
-end-
文章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及李文瑶。
往深处想,在浅处活——专注精神分析的教育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