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父母都希望孩子听话,因为带孩子实在是件难事,如果他能配合自己,那就能省心很多了。但往往事与愿违,越是要求孩子听话,孩子反倒就越叛逆,甚至会带有攻击性地回应父母的要求。
比如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要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早上,孩子就是各种磨磨蹭蹭不配合,懒床,袜子也不穿,不好好吃饭。
有时父母气不过了,火冒三丈,孩子仍然若无其事地继续着自己的风格。家长们也都知道大道理,孩子不配合是有愿意等待或耐心引导的,可很多效果都不好。
让孩子办事各种不配合是正常现象,想让他乖乖听话才困难,想知道具体如何做,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孩子不配合是在想什么?
1、想法没被满足
大人一味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客观上对孩子来说不公平。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如果只是单纯希望他听话,就是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一旦孩子的想法不能被验证,他们就会反抗。
孙瑞雪对幼儿的观察日记中提到:孩子是独立个体,需要完整成长,也需要体验和被接纳。
2、事件本身对他的吸引力不大
孩子的想法很直接简单,就如同上课时溜号,并不是他自己希望的,而是有更有趣的事物在吸引着他,占据了他的认知思维。
刻板的说教以及惯性的学习方式,满足不了孩子需要的体验,他自然就会不配合。
之前看过一档节目,在日本一所蒙台梭利学校里,校长记录了这样的镜头:一个班的孩子在上音乐课,有的很专注地配合老师,有的孩子则四处观看。
校长说:孩子的专注力有限,足够吸引就会足够专注,不配合是正常的,那是天性,我们也尽量尊重。
3、做事节奏太快
快节奏的生活让父母们也很急躁,希望快速解决问题,及时回应情绪,甚至还幻想走捷径。
但孩子不一样,做事情需要过程,不管是适应幼儿园还是大人们的节奏,都需要一定时间,不可能立即开始。
说白了,教育孩子就像是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什么都懵懵懂懂的孩子就像是蜗牛,父母要放慢脚步,保存一些主观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他一起慢慢体验生活的滋味,从没完没了的忙碌里探出头,这样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那么,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
父母们也不难发现,孩子也有很配合和专注的时候,那就是游戏时间。
那是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中他们能学会共处、竞争,因此当孩子不配合时可以把要求换成游戏,这样可能会得到更好的反馈。
想让孩子乖乖听话,你需要了解这个技巧,穿衣、吃饭、洗澡这些小事情,其实也能变成游戏,具体怎样做呢?
1、从接触玩具开始,就要学会归类和整理
尽管是几个月的小婴儿,玩完的玩具也要教他放回到原来的位置。从16个月开始,引导孩子玩具不玩了,就要送回去。
这样可以建立规则意识,增加责任感。
还可以准备一首快节奏的曲子,每次当孩子收拾时就播放,让他知道听见这个曲子就要收玩具了。
2、夸张的沟通方式
大人说话的语音语调很重要,不论是对小孩还是大一些的孩子,都很有吸引力,做一个“戏精”是有好处的。
你可以提高声调或者压低声音,还可以学一学拟声词,如果孩子喜欢角色扮演,或者处在身份确认敏感期,可以在生活中扮演他们喜欢的角色或者某一个特定的身份,让孩子通过模仿学会本领。
3、身体游戏的互动
这一点对那些开朗的孩子更好用一些,孩子喜欢滑稽可笑的,但父母在扮演这个滑稽角色时不要过度渲染,孩子很容易模仿。
要适度地告诉孩子如何做才是对的,不一定非要听父母的,但原则要有,目的就是解决这件事。
比如孩子反复推倒教室的小椅子,父母应该走到孩子旁边,轻声说:我们来玩椅子长火车游戏吧,然后拿起一把椅子连在第一把椅子后面,装作开火车的样子。
这样,孩子就会尝试和你一起做,即便没有一起做也在观察,不会再做破坏性行为。
4、模仿孩子的做法后再做正确的
很多父母所谓的“游戏力”都是演出来,但真实的是要先模仿一边孩子的行为,引起他的好奇心,然后再做一遍正确的,他就会神奇般地反过来模仿你。
这个方法会引来孩子的大笑,对行为纠正也很有用。
父母应该善用孩子的天性陪伴其成长,这样更科学专业,恰如其分的爱比用力过猛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