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妻子的浪漫旅行》里,女明星程莉莎分享了自己艰难的备孕之路。看似风光无限的明星,也有过求子不得的苦涩经历。为了能拥有自己的宝宝,不少家庭选择通过试管婴儿来实现做父母的愿望。
的确,对孕育困难的夫妻来说,试管婴儿是能为他们带来希望的一项重要辅助生殖手段。
但不可否认的是,试管婴儿技术发展至今,公众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有人甚至还持有很深的刻板印象和误解,也因此错过了最佳的时间,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为了订正这些误解,小编整理了以下10个问题,并逐一为大家进行解释。
01—听说做试管出生的孩子,和父母没有血缘关系。”
事实:
要看试管过程中的精卵来源。
简单来说,试管婴儿是将卵子和精子取出,经实验室受精培养,等到受精卵发育成囊胚后,再移植到女性体内,继续完成十月怀胎的过程。
多数情况下,精子和卵子都由夫妻双方提供,那这个孩子自然与夫妻双方都有血缘关系。
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夫妻一方或双方不能提供精子和卵子,而是选择“借卵”或“借精”,那这种情况下所生的孩子就可能会出现和夫妻一方或双方没有血缘关系的情况。
02—“试管婴儿在体质、智力等方面比自然受孕的孩子表现差”
事实:
无论是体质还是智力,有文献报道:试管婴儿与自然受孕的孩子表现无异。
试管婴儿与自然受孕最大的区别在于受精“地点”,一个是在实验室中的培养皿,一个是在女性的输卵管。但当被移植回体内之后,试管婴儿在女性子宫内的生长发育过程与自然受孕的胎儿并无差异。
03—“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比第一代和第二代都好。”
事实:
试管婴儿技术并非“一代优于一代”。
第一、二、三代试管婴儿真正的区别在于,适用于不同的情况,针对不同的人群。
因此,切勿盲目追求第三代,而是要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技术。现在很多人选择赴海外进行第三代试管婴儿,多是希望通过染色体筛查技术来尽可能地规避先天问题,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04—“做试管之前促排,会对卵巢造成伤害。”
事实:
正规机构操作情况下,促排卵对卵巢的影响很小。
女性在一个月经周期内会有10个或更多卵泡开始成熟,但通常只有1个优势卵泡能发育成熟、并释放卵子,而那些未能发育成熟的卵泡,则会随着本次月经周期自然流失。
促排卵只是让那些未能发育成熟的卵泡,继续发育成熟,可以理解为是“废物”利用,而不是“盗取”未来的卵子。所以原则上并不会导致“早衰”。
05—“取卵手术很痛、很危险,容易发生意外。”
事实: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手术安全系数很高。
目前正规医疗机构的取卵手术可以保证无痛,手术环境和手术技术都更安全和成熟,手术时间通常也不会超过30分钟,与普通微创手术差异不大。
如果选择了不靠谱的“民间作坊”,就很难保证无菌环境了,再加上技术不过关、操作不当等问题,取卵过程中容易出现感染、大出血等危险情况。
06—“移植时,为了提高成功率,最好多移植几个。”
事实:
这个过程利弊并存,还是要看具体情况。
虽然理论上移植的数量越多,成功率越高。但这会大大提高多胎妊娠的风险,处理不好甚至会危及母婴的生命安全。因此,一次移植多少并非依据患者意愿,而是根据母体的身体状况来定。
就目前的技术来看,由于三代试管技术所移植的胚胎是培养5-6天的囊胚,发育潜能较好,更容易着床,所以一般会进行单囊胚移植,并不是越多越好。
07—“试管婴儿直接植入到子宫里,不会发生宫外孕。”
事实:
试管婴儿也有宫外孕的可能。
虽然囊胚会被直接植入子宫,却并非立即着床,还有可能会继续游走,寻找合适的位置着床。如果着床位置不在子宫内,就会导致宫外孕。
因此,即便选择了试管婴儿技术,怀孕后同样需要在孕6-8周之间去医院做B超检查,确定一下是不是宫内孕。
08—“移植后,需要天天卧床休息,影响正常生活。”
事实:
整天卧床对于胚胎着床,意义不大。
通常,移植后医生会要求卧床休息2小时,但这之后,就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了。
长期卧床休息容易造成便秘,还会导致四肢血液流动减慢、增加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另外,长期卧床还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可能会影响内分泌,这反而不利于胚胎着床。
另外,移植后也不建议过早反复使用试纸验孕,这也很容易让心情过度紧张。只需要按照医生要求,在规定时间去医院抽血检验即可。
09—“移植后多吃点柚子,有助子宫内膜生长,提高成功率。”
事实:
并无科学依据。
姑且不说“柚子能帮助子宫内膜生长”的消息是否权威可靠,事实上,影响试管婴儿成功率的因素有很多,年龄、卵巢功能、胚胎质量、子宫内膜情况、营养等都是重要因素之一。执着于单一的食物,意义不大。
10“做了试管,生的时候一定得剖宫产。”
事实:
试管婴儿也可以自然分娩。
不论是试管婴儿,还是自然受孕的宝宝,都是可以自然分娩的。只要经医生评估,准妈妈的产道、产力、精神状况以及胎儿的估重等,都符合顺产条件,就可以选择顺产。
写在最后:
的确,试管婴儿还是一项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技术,受到年龄、卵巢功能、子宫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并非一次就能成功。但也不能因此将其“妖魔化”,使真正有需要的家庭错过拥有属于自己孩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