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直言:宁要略差应届生,也不要优秀二战生!是何原因?
说起考研这件事,人们都觉得是择优录取,毕竟考研分为笔试和复试,只要笔试分数足够高,复试即使表现平平,也基本上不会被淘汰,所以要想在研究生考试中获胜,归根结底是要提高自己的成绩,这个理论是相对争取的。
但在考研日常中,人们总能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二战,甚至三战的学生,大部分都失败了,这些学生明明已经毕业,完全把时间用来准备考研了,那为什么又会失败呢?是因为学生不够优秀?显然不是,因为多花了一年时间复习以后,知识点更加熟练才对,那这些学生究竟是为什么而失败呢?
其实二战的学生,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不是自己的知识量不够,也不是不够优秀,只是被导师放弃了,相同的考试中,导师们往往宁愿选择稍微弱一点的应届生,也不会选择很合格的二战考生,因为关于研究生考试这方面,导师的眼光要比一般人清晰的多,之所以不待见二战的考生,主要是因为这3个原因。
1.应届生和二战生,标准已经不同
同样是参加研究生考试,第一次参加的人,和二战考研的人,即使身在同样的笔试和复试中,导师选择两人的标准也会不同,对于应届生来说,只要笔试合格,面试也表现得不错,那就是学生中很优秀的了,很容易被录取,而二战的考生多了一年的复习时间,如果笔试和面试只是表现不错,那是远远不够的,除非是在多了一年准备的情况下,考生本人已经非常优秀,否则很容易被放弃,导师更重视这多了的一年中,考生有了什么质的变化。
2.二战生,不见的就比应届生优秀
和高考的情况一样,复读的学生,还真的未必比应届学生考得好,虽然多了一年的复习时间,但人毕竟是有思想的,这一年的时间不可能完全被用来学习,一部分时间用来担心,一部分用来恐惧,一部分用来懊悔,还有一部分用来排解压力,种种情况的影响下,只剩下不多的时间用来学习,应届生往往没有这些负担,如果在多了一年学习时间的情况下,已经有一定经验的二战学生,直比应届生优秀了一点点,那究竟是谁更优秀呢?
3.相比实力,导师更注重潜力
在现在的考研竞争中,笔试成绩的影响已经削弱,面试反而更加重要,这主要是因为与当前的实力相比,导师们更看重学生的潜力,当前的实力是努力的结果,但内在的潜力,却很大程度可以决定未来的高度,虽然努力在天赋面前不值一提很残忍,但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这就是事实。
虽然现状确实如此,但准备考研二战的学生们,也不因此而丧失信心,即使是真理,那也是有条件的,所以考研成功与否还要看个人,大数据并不能否定所有人。关于考研二战,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