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是感冒发热高发的季节,不少家长看到宝宝烧起来,特别着急,要不就是急着送医院,要不就是酒精擦浴各种退烧方法用起来,有的甚至加衣加衫,希望宝宝捂出点汗就可以退烧了,其实这反倒起了副作用,反而会“坑”娃。这是为什么呢?
宝宝发热的时候该怎么做!
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过1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以某个固定体温值定义发热过于绝对,目前采用腋温≥37.3℃定义为发热。
根据发热的高低,可分为:
◆低热:<38℃
◆中度热:38~38.9℃
◆高热:39~41℃
◆超高热:>41℃
如何给宝宝测体温?
体温会受许多因素影响,比如运动、进食、穿着过多等,都会让体温升高。一天中清晨体温最低,午后最高。所以测量体温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且腋下测量体温要避免孩子腋下有汗。
发热会不会“烧坏脑”?
常听老人说以前谁家的孩子发热“把脑子烧坏了”,其实是否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取决于发热背后的病因。一个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等。另外,也有一些罕见的遗传代谢病,如线粒体病等,在感染发热的应激状态下可能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但这些是感染本身引起的,而不是单纯发热导致的。
其实,导致发热的内生致热原同时能够刺激免疫细胞的增值和分化,有利于增强免疫反应和抑制病原。但由于发热常常伴发精神、食欲不佳等情况,个别儿童还可因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遗传等多因素影响引起惊厥发作。因此,发热时适当使用退热药还是必要的。
宝宝发热了,需要打“退烧针”?
孩子发热时,常常会遇到着急的家长要求打“退烧针”!那么需要打针退烧吗?
答案是不需要!
退烧针包括:安痛定注射液(又叫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赖氨匹林、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安乃近等。目前循证医学认为,基于以上药物对儿童的相关副作用,用在儿童身上,弊是大于利的!而且部分药物在国内儿科发热已日渐淘汰。所以,孩子发烧时必须打针的做法并不可取。
宝宝发热,应该怎么护理?
1.发热时要多喝水!
发热时宝宝身体水分蒸发量大,如果体内没有充足水分,退热药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足量补充水分。
2. 发热时物理降温有用吗?
◆常用的物理降温方式是温水浴。用温水、酒精、冰水等进行擦浴等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不推荐常规使用。
◆退热贴。因为退热贴面积不大,退热效果有限,可以选择不使用。
3.发热时应该如何着装?
发热儿童不宜穿着过少或包裹过多,但当体温上升,出现畏寒症状时应适当保暖。在高温持续期,机体出现皮肤发红等症状,此时适当减少衣服或包被,有利于皮肤散热及退热。
如何选择退热药?
目前临床公认的两种用于儿童相对安全的退热药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但不排除个别宝宝服用可能会出现药物过敏、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以及白细胞降低等情况。
可以交替使用退热药吗?
根据《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2016)》建议,是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用于儿童退热,也不推荐常规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用于儿童退热。
以下这些孩子
不建议家长自行用退热药退热:
◆3个月以下的婴儿;
◆有严重肝肾疾病的儿童;
◆有退热药过敏史的儿童。
对于这些孩子,家长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由专业的医务人员帮助退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