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视台主持人到学校教师,一个从“悬崖村”走出来的90后彝族姑娘,是什么让她放弃光鲜的职业,又是什么让她坚守讲台?
吉克秀英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新城镇宝洁希望小学语文教师,2016年获四川省第四届彝汉双语演讲比赛优秀奖,入选2020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
三五个孩子排成一排,身穿黑色短襟上衣,笔直地站在路边,对着吉克秀英乘坐的汽车敬礼。她有些疑惑,扭头看时,驾驶座上的父亲眼里已噙着泪水。
“多简单的孩子,多有礼貌!”父亲自顾自地说,“孩子不可能自己学会,因为有老师在教,他们才这样有礼貌。不管多么伟大的人,都是父母和老师教育出来的。”
从西昌市到昭觉县有100多公里路程,父亲的举动一直在吉克秀英脑海回闪,那时她念大三,但已经是凉山州电视台一档节目的户外主持人。
然而一年后,吉克秀英辞掉了主持工作,回到生养自己的家乡昭觉县,成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昭觉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52个未摘帽贫困县之一。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凉山”常常与贫穷、落后、闭塞画等号,昭觉县位于大凉山腹地,新城镇宝洁希望小学是吉克秀英教了6年书的地方。
已经走出贫困家乡的吉克秀英为什么回去?在外面闯荡过的彝族90后女教师,又能给学生带去什么?
1
一个来自“悬崖村”的姑娘
2016年,一篇媒体报道让“悬崖村”阿土列尔村火了,该村隶属昭觉县,是吉克秀英父辈长大的地方。
在吉克秀英父亲那辈人中,只有3人走出了“悬崖村”,她的父亲是其中之一。父亲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去学校,夜幕四垂才回到家。
“学习改变命运,这让我对父亲多了一份敬佩。”吉克秀英说。
因为父辈的努力,吉克秀英可以在县城接受更好的教育。高中毕业后,她考上了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学了一个“洋气”的专业——播音主持。
大三时,吉克秀英加入凉山州电视台一档农业节目,常年到各地采访,有大把的出镜机会。“每到一个地方,看到当地百姓靠努力过得越来越好,我就想起老家的族人,希望他们也能过上好日子。”吉克秀英说,也是从那份工作开始,她越来越多地关注昭觉县的发展。
一进入电视台,吉克秀英就迅速忙碌起来,但胃痛也随之而来,让她消瘦了许多。父亲心疼女儿,提议吉克秀英回乡任教。
“但我不是师范专业毕业,担心误人子弟。”隔行如隔山,面对完全陌生的行业,吉克秀英拒绝了父亲的提议。直到那一次随父亲从西昌回昭觉,才萌生了从教的念头。
最终,吉克秀英在毕业那年考取了教师资格证。“本来是跟父亲打赌,考下来就给我买一辆代步汽车,可是到今天也没收到‘赌赢’的汽车。”说起这段经历,吉克秀英忍不住“抱怨”。
女儿拿到了当教师的“入场券”,父亲再次透露他的心思:“当老师也挺好的,可以帮助像爸爸一样的孩子,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吉克秀英心动了,但不仅仅是因为父亲。让吉克秀英下定决心回乡任教的是外公临终前的嘱咐:能够下基层采访是好事,但是当老师可以直接服务人民,如果可以,还是试一试。“当时外公已是肝癌晚期,我不想辜负外公的期望,但我心里明白,回家乡并不是一时冲动。”吉克秀英解释道。
2014年,吉克秀英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12岁离家学习,22岁学成回乡,10年漂泊在外学习生活,见识了大千世界,吉克秀英没有遗憾。看过更大的世界,她才发现最爱家乡:“回来后,我重新认识了亲朋好友,他们的孩子成了我的学生,对人说起时我很骄傲。从不后悔回昭觉,能回到最初的地方,我很开心。”
2
把知识“交”给你们
吉克秀英在新城镇宝洁希望小学工作的第一年很顺利,然而刚刚树立的职业自信却面临挑战。
学生二年级时,吉克秀英接手同事毛阿依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新班级是学校的教学改革实验班,我们很重视,需要一个能力、精力都跟得上的老师。”宝洁希望小学校长沙马古杰表示,“吉克秀英老师是出去闯过的人,最合适。”
但是,学生的表现却是当头棒喝。
抵触,新班级的多数学生“抗议”吉克秀英的到来:言语上顶撞,“你为什么教我们,我要毛老师”;行为上不配合,上课看漫画书、讲悄悄话,课后不写作业……
20岁出头的吉克秀英不知如何应对。那段时间,原来班级的孩子一直给她写信问她能不能回来。一边是想念,一边是对抗,心里觉得愧疚又无力,吉克秀英一个人坐在办公室哭了很多次,一年的愉快生活似乎停滞了。
“到底怎样才能让学生信任我?”她找到班主任杨东华,前辈告诉她,学生需要适应,老师也需要适应,可以试试与学生多谈心。
自此,一周三四次,每次一两个小时,吉克秀英与每个孩子谈心,整整坚持了一个学期。“我们接触的许多人只是人生的过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想把知识交给你们,而不是夺走什么。”吉克秀英与学生展开的对话坦诚、实在,学生慢慢接受了她。再上课,即使她跑题了,学生也托着腮听得津津有味。
2018年,吉克秀英有了一个新身份——母亲。“之前待学生是姐姐的心态,有了自己的孩子,看学生总有一种母亲的心态。”吉克秀英笑着说,成为母亲后,学生遇到难题时她更能理解。
学生阿来比尔有一天没来上课,吉克秀英问他的小伙伴才知道阿来比尔父亲因病去世了。“如果我的孩子没了爸爸或妈妈会怎样?他那么小就经历着艰难的事,未来会怎样?”吉克秀英当着学生的面哭了。
两天后见到阿来比尔,吉克秀英双手抓紧他的肩膀,说:“虽然你的爸爸离开了,但他在天的另一边看着你,你要好好学习,不能让爸爸失望。”孩子抬头看着吉克秀英,泪眼婆娑:“我想让他看到我就高高兴兴的……”那一刻,教室里鸦雀无声。
新城镇宝洁希望小学现有2382名学生,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466人。为了生活,许多家长不得不外出打工,孩子很小就与老人一起生活,几个月不洗澡、不剪头发是常态。吉克秀英每天站在教室门口检查学生的卫生情况,课间学生排队等着让她剪指甲、梳头发。
学生病了,她带着看医生;冬天,学生小手冻得通红,她给学生送手套、羽绒服……生活上,吉克秀英尽全力照顾学生,但学生精神生活依旧贫乏,面对一些事情缺乏判断力。
学生吉克石洛与校外不良少年交朋友,到学校也是披散着“非主流”发型上课,吉克秀英每天带一根头绳给她扎头发。“后来,她在街上看到我就远远躲开,拉下帽子不看我。”吉克秀英说,“我不会放弃,如果我不管她,这个孩子可能就没有回头路了。”
这样的“针锋相对”持续了近一个学期,最终吉克石洛自己扎起了头发。
有一年教师节,吉克秀英收到学生阿呷尔西的一封信:亲爱的吉克老师,节日快乐!祝您天天开心。我从小没有父母,是跟叔叔阿姨和哥哥姐姐一起长大的,现在我有妈妈了,那就是您,是您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我爱您,吉克老师!
“教师”的彝语发音是“妈莫”,吉克秀英说,她愿意做71个学生的妈妈,用真诚开启心灵,用阳光温暖学生。
3
普通话,想说爱你不容易
“今天的普通话普及抽样调查工作比较顺利,老师们很用心在做。”7月29日,记者联系吉克秀英,她正与昭觉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工作人员外出调研。每年类似的活动吉克秀英都会参加许多次,开展普通话教学是吉克秀英的一项重要工作。
昭觉县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新城镇宝洁希望小学的学生基本都是彝族,与人交流时也多用彝语,学生对学习普通话并没有迫切需求。
但吉克秀英认为学生一定要准确掌握普通话,因为这关系到将来走向社会与人交往的问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学生的写作,比如学生将“吃饭了吗”写成“饭吃了吗”,这显然不符合语言规范。这也是许多学生语文成绩不高的重要原因。
在资源有限的大凉山腹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播音主持专业出身,在训练学生发音方面吉克秀英自有一套:绕口令、诗歌朗诵、练声。练声是重要部分,分有声练习和无声练习。练习时,学生常常噘着嘴让吉克秀英看,他们对这种学习方式很感兴趣。
在电视台工作那一年,吉克秀英培养了对新闻的敏感,成为语文老师后她也在课上给学生讲新闻。彝族学生日常以彝语交流,并不能听懂每一句普通话,所以很少看电视,不了解外界发生的事情。吉克秀英找来热点新闻视频给孩子看,让他们谈感受、说想法。
学生开始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兴趣,常常缠着吉克秀英讲外面的故事。然而,学生一张嘴说普通话还是错的,吉克秀英只能一遍一遍纠正学生的发音。第一次布置演讲作业“我最喜欢的人”,一个学生介绍完姓名和演讲题目就说不出话了,吉克秀英没有把学生“晾”在讲台,而是鼓励学生下周争取多说一句。
为了给学生营造学习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与家长交流时,她还会邀请学生当“翻译”,学生与她打招呼都会被拉住纠正发音。
学校里的吉克秀英,每一刻都闲不下来。“学生回家没人跟他讲普通话,在学校就要多练习,大声说、大胆说”。如今,学校组织的任何表演活动,她的学生一定是第一个报名,一点不扭捏。
学校之外,吉克秀英还是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小主持班”的老师,每周末免费给全县学生上课,让更多孩子受益。
对小学生来说,展示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每次有客串主持的活动,吉克秀英都推荐学生当小主持人。在昭觉县第二届“乐享童年·放飞艺梦”文艺展活动当天,现场观众近2000人。这次活动是学生吉史三曲跟随吉克秀英学习普通话后第一次上台,对于一个四年级学生来讲,这是个大场面。吉克秀英比孩子还紧张,但吉史三曲很淡定,整场下来没犯一个错误。
“我告诉学生,走上台的每一步都要拿出你的气质。”吉克秀英认为,日常鼓励到位,学生关键时刻才不会怯场。
昭觉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主任孙子拉洛告诉记者,吉克秀英在孩子面前是耐心、阳光的教师形象,孩子们喜欢跟她学习。
吉克秀英以爱对待学生,而学生只用三个字就能温暖她疲惫的心。“听到‘老师好’三个字,心里就暖暖的,再辛苦都值得了”。
4
“思想上的脱贫影响更长久”
今年8月3日晚上8点多,吉克秀英结束工作回到家,来不及吃一口热乎饭就要哄女儿入睡。孩子睡下,洗漱完毕,已是晚上10点。
整个暑假,吉克秀英都是这样的工作节奏。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凉山州利用暑假在昭觉、普格、布拖等7个未摘帽县开展脱贫攻坚“万师入户”专项行动,对前期核查发现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复查、复核、复验。在昭觉县,全县2178名教师分1089个组开展入户核查工作。
“40多个老师,一天才走访了一个村100多贫困户。”吉克秀英感觉工作进度有些慢,但是没有办法,“我们到的时候他们可能正在地里干农活,只能等。即使农户回来了也只是短暂交流,我们常常蹲在大街上把本子铺在地上写。不少贫困户只会说彝语,我还要将《入户联查问卷》的内容一句句翻译,同时做好记录。”介绍这一天工作时,吉克秀英的嗓音是沙哑的。
这并不是吉克秀英第一次走进贫困户。学校每个教师都有包户任务,吉克秀英负责三家贫困户。每个月,她都要到贫困户家看望,给他们带去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还会帮他们打扫卫生。遇到帮扶家庭有自己的学生,吉克秀英还要与家长聊一聊家庭教育问题。
老乡们很高兴,也把感谢挂在嘴边。但时间久了,有的贫困户就只等他们帮助,甚至将“贫困户”当成一种荣誉。
这是走进帮扶对象家庭初期吉克秀英常常会遇到的情况。吉克秀英这才看清楚,帮扶不能仅仅帮助老乡解决眼前的生活难题,更要促使老乡思想发生转变,从被动帮扶走向主动求变。于是,她会先与老乡聊一聊,让他们明白脱贫并不是住上好房子就达到了目标,“我希望不仅帮助他们解决物质上的匮乏,更想听到他们说学会了什么,比如打扫卫生、怎样给子女营造学习环境等。”
说到底,吉克秀英认为脱贫的重点是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物质上的脱贫是一时的,思想上的脱贫影响更长久”。
开学前夕,吉克秀英结束入户工作,转而到上海参加培训,给自己“充电”。在众多从教10余年、20年的老教师面前,吉克秀英是稚嫩的,还有许多东西要学习——向老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经验,向全国优秀教师学习上好课的秘诀,研究教育家的思想成果……她说,我是教育者,更是学习者。
不断学习,是为了让业务每年有进步,更是为了将新鲜事物介绍给学生。吉克秀英让身处大凉山深处的学生与城市孩子一样,有渠道了解社会潮流、有机会学习新知:“每个孩子都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即使生在闭塞之地,依然可以在校园里飞扬青春。”
作者 | 本报记者 刘亚文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因微信公众号改版,为防止错过中国教师报的推送
请【星标】或文末点【赞】【在看】哈
如何设为星标?点击公众号名称“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