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爱的港湾,但家也会伤人,特别是父母特别爱孩子的时候。
父母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给孩子,把所有的苦都自己吃,把所有的甜都给孩子。
但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苦的衬托,甜就变得没有味道。
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走弯路,想起自己人生吃过的苦,我们总是会热泪盈眶:自己活得这么累,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活得快乐,不走弯路。
但是,他们却忘了,直上直下的路,除了悬崖,没有路会这么设计。
明明路很近,却偏偏七拐八绕,明明上山可以直接打通上去,却偏偏设计成盘山公路,一圈圈绕着上去。
很多时候,人生就是这样:没有错误,哪有正确?没有失败,哪有成功?同样,没有弯路,哪有正确之路?
这么说并非鸡汤,而是一种人生的辩证哲学。
当然,我们不需要说得太远,这个话题太大,我们说点简单的:什么才是溺爱?
而对于我们来说,面对孩子,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
女儿狂踹妈妈6脚:宠溺下的孩子,再出格的事情都做得出来
发生在武汉地铁里的这一幕,让无数人出奇的愤怒。
一个10多岁的小姑娘,双手插在兜里,抬起腿来,重重地踢踹着一个跟在后面的女人。
女人拖着行李箱,背着包,手里还提着袋子,被踢后却令人意外地没有反抗。
一了解,这是对母女,妈妈也许初到大城市,坐地铁时下错了站,于是被两手空空的女儿狂踹了6脚!
路人看不下去上前劝阻,这个女孩居然要追打路人。
目击者说,再打人就报警了。此时躲一边的妈妈赶紧说,没事了没事了,别生气。一副息事宁人的样子。
从始至终,没有教育女儿的意思,这样的低眉顺眼,养成了女儿的趾高气扬。
没有底线下的宠溺,把孩子宠成娇蛮任性无人性的孩子,也把自己虐成可怜巴巴无权威的父母。
更加令人感到不安的是,我们身边,这样的父母实在是太多。
不要把给孩子做的一切,当成都是自己的责任,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体验和道路。
在他长大成人之前,请务必让他体会到负重前行的感觉。
从那根鞋带开始:被剥夺独立的孩子,永远无法自主飞翔
一位妈妈伤心地去找了心理专家。
于是有了这样的对话:
专家问妈妈,孩子第一次系鞋带时,打了死结。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了?
妈妈点了点头,专家问,孩子第一次洗碗时打碎了碗,是不是你就不让他去洗碗了?第一次整理床铺花了2小时,你是不是赚他笨手笨脚了?
妈妈越听越心惊,当专家说到孩子大学毕业后要找工作,你开始动用关系和权力,帮孩子找了一个好职位时,妈妈彻底坐不住了,她急切的站起来,询问这位专家,您怎么知道这些的?
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
长时间的沉默。
妈妈说,我以后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时,你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时,你给他准备好房子,没钱时你送钱去。这是今后的选择,另外的,我无能为力。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在《父母手记:教育好孩子的101种方法》中提到的案例。
看完,你有什么感受?
这个孩子已经定型,当他已经长大成人,他的内心的价值观与认识,都已经成形,他已经觉得,父母就是自己的仆人,他要负责自己的一切。
而孩子,不需要做什么,乐享其成就好,这就是父母给的糖,天长地久之后,成为孩子眼中的理所应当。
如果你总是什么事情都替孩子扛着,你永远都是孩子的“孩奴”,而这个孩子,永远无法独立,而剥夺他的成长机会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
请你注意,趁着孩子还小,他还未定型时,请让他自己做自己的一些事,这样的事,从鞋带开始。
一点点的独立,一点点的成长,最后,就是一点点的成功。
孩子是父母永远的债权人:成功是个人努力,结婚买房是父母的事
早些年,有一期访谈节目,谈论个人成功与家庭间的关系,采访的是一位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
这位大学生毕业在深圳工作,月入近万元
他们的对话非常精彩:
主持人问:这收入是否很高?
大学生答:差不多父母一年的收入。
问:你觉得,今天取得的一切成绩,比如考取大学和高收入,和父母有多大关系?
答:主要还是个人努力吧,他们只是做了父母应该做的,比如养我长大、供我读书,所有的父母都会这样做。
问:那你的未来,还需要父母参与吗?比如结婚买房之类。
答:那肯定需要,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没办法。房价那么高,有几个年轻人凭自己的能力买房,不都是父母帮忙。
问:你觉得这样合适吗?
答:没什么合不合适,大家都这样,这是由国情决定的,我一个人也无能为力。
这个对话,这个大学生的想法很经典:父母供我读书,那是他们应该做的,没什么可感激的。
我现在的成绩是个人努力得来,和父母无关。
但是说到买房,国情如此,父母要帮忙,不能怪我。
不能说大学生所说的都毫无道理,只是为这一代的父母们感到悲哀,孩子来到身边,父母就像是天然亏欠了孩子的欠债人一般,要围绕着孩子转,什么都要想尽办法去满足。
等到读完书工作,还要张罗买房谈对象,好不容易这些都完成,或许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小两口又发出召唤:正是年轻人事业奋斗期,孩子出生需要人照顾,两位老人家就辛苦一点吧,从老家来陌生的大城市,帮我们带带孩子。
有一个问题也长期为两代人所热议:让父母远离家乡,到儿女们打拼的异乡大城市中,协助照顾孙辈,到底是义务?还是协助?
我们现在是自己孩子的父母,我们也希望未来像自己的父母一样,为自己的孩子牺牲所有吗?
这里,见仁见智,回到孩子儿时的家庭教育上,或许作为父母,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十分重要。
小时候吃苦,才知道什么是甜。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艰辛,一起做家务,为家人奔忙,唯有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才能在未来成家立业时,懂得思考父母的不易。
写在最后
看到这里,希望我们想一想,什么是溺爱呢?
相信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的感触,就让我们将这样的感触变成我们的理念与原则:
1、请给予孩子独立自我的成长机会,不要剥夺他们犯错的机会
2、从小教育孩子,要有感恩之心
与能力比起来,人品才是教育最核心的部分,人品关乎人性,更是3岁看大,7岁看老,越早培养越好。
如果希望自己孩子善待自己,请先让我们善待自己的父母,这是言传身教的力量。
3、请逐步退出孩子的生活,这是成长的必然
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见不到彩虹,只怪父母无能?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的形象会从无所不能的“神”,蜕变成严厉的爸爸和宽容的妈妈,直到变成夕阳里蹒跚远去的老人背影。
我们的不行,会造就孩子的行。我们的放手,会达成孩子的接手。这才是真正的爱!
爱他,就要逼他,就要让他吃苦头,就要让他直面风雨,这才是我们应该负的责任啊!
我是庭爸,8岁女儿的奶爸,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70后大叔,有爱有思考的育儿和教育达人,欢迎关注、转发、点赞和评论,更多育儿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交流。让育儿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