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三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获奖人名单揭晓,全国共有26位数学教师获得这项数学教育最高奖项。其中一等奖4名,2等奖22名。
苏步青数学教育奖是在1991年,由美国华裔数学家项武义教授夫妇和复旦大学谷超豪院士以及胡和生院士夫妇共同倡议,由复旦大学、上海市教育局和上海市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联合发起。这是我国目前数学教学的最高奖项。
但在今年的获奖人员中,有一位获奖者却受到了质疑,原因在于这位获奖者的黑板板书上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低级错误。
这位获奖者是马鞍山市第22中学的校长胡学平。这位校长已经从教33年了,其间撰写了30多篇研究论文,并且受邀十多次主编、参编或者参与省级培训教材或教辅用书。
这样一位省特级教师,犯了如此简单的错误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最简单的二元一次不等式的符号会搞错,作为一位特级教师,这种低级错误是不可原谅的。
更何况整个板书上只有3行不等式,即使用忙中出错来解释也显得过于牵强。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位校长写出这3行不等式是让学生们纠错的。
即使这个问题勉强可以解释。但另外一个问题则不容忽视了。在所有得奖的26人中,一线教师仅4人,而校长,副校长倒有8人。
也正是因为这个现象,很多人开始质疑这类奖项评选的公平性和评选标准,得奖者绝大部分都是领导,那么普通教师得奖的机会在哪里?
苏步青数学教育奖的评选已经是非常倾向一线教师了。按照规定,每省只能推荐1-3名候选人。如果只推荐1人,那必须是第一线教师,2人以上,至多一人是教研员。
现在绝大部分的学校领导基本都会同时担任任课老师,从理论上来说,他们也完全属于一线教师。
但在任何的推荐模式下,评奖领导优先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尤其是绝大部分评奖都需要论文。这也是评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仅此一项,就把很多优秀的一线老师拒之门外。事实上,作为一个一线的中小学老师,其主要的能力应该体现在教学上。
甚至可以说,一线教师最重要的就是教学能力,任何一个学生或者家长,选择老师的首要标准就是教学能力,至于这位教师否有论文发表,几乎没有任何学生或者家长介意。
论文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理论水平,论文作为评奖的一个选项也无可厚非。但如果论文在评奖中的权重过高,则明显有点本末倒置了。
中学校老师以教学为主,教学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标准。如果各种奖项评选中,过多地把论文的数量作为重要的评选指标,势必会让一线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论文的撰写和发表上。
这必然造成一线教师的精力分散,对教学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事实上,这种情况在中小学校已经开始泛滥。
为了评职称,评选各种奖项,相当一部分老师的主要精力花在各地的演讲,交流,出书以及撰写论文上,反而导致实际教学能力的下降。
马鞍山胡校长的低级错误或许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放在整体来看,这类现象又是必然事件。大部分屡屡获奖的学校领导,教学能力下降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各类奖项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奖励优秀的一线教师,是为了激发一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事业的发展。
然而实际情况却出现相当部分优秀教师难以得奖,得奖的教师并不优秀的古怪现象。这个问题值得所有人,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