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这才是好的教育。
近日,清华大学一年一度的“神仙打架”——本科生特等奖学金评选,投票结果出炉!本次特等奖学金共评选出10名优秀本科生,其中,物理系的陈逸贤名列第五。
这位叫陈逸贤的小哥哥最近在可火了,不仅学业优异,颜值还酷似周杰伦+刘昊然。
然后我们先来了解下“清华特等奖学金”到底属于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于1989年设立,是学校授予在校学生的最高荣誉。
在全国顶尖高校里遴选出的优秀学生,称得上“Top中的Top”。
每年清华大学举办特等奖学金答辩会,都会引发全网关注,也被吃瓜网友们戏称为“凡人围观神仙打架”。
有意思的是,不少媒体报道清华特等奖学金新闻时,封面图不约而同选择了物理系的陈逸贤,只因这位来自杭州的小哥哥才华和颜值兼备。
清华官博的评论区也同样被他的“颜值”刷屏:
“好像周杰伦~”
“有颜有才,上帝太不公平了!”
“有小说里的忧郁气质!”
还有一些网友认为陈逸贤更像刘昊然……
确实是很能打的「颜」了。不过,能从清华园各路学霸中脱颖而出,陈逸贤同学的实力,可不能因此小觑。
大二,作为作为唯一的低年级本科生,勇敢地选择了天文系研究生的专题研讨课程。这门对高年级博士生都充满挑战的课程却被陈逸贤从容地适应下来,做出了水平在全班数一数二的“磁转动不稳定性”调研与综述报告;
在天体物理这一研究方向上,陈逸贤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3篇论文:
大学期间,陈逸贤还在课外出征国际公众演讲比赛,赴伦敦与50多个国家的冠军同台演讲,标准的口音不仅让他在比赛中收获了全球六强的荣誉,还让他有能力帮助同学,为《科技英语视听说》这门课程录制了30余篇课文范读。
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高研院客座教授林潮评价为“十余年来在清北指导的最优秀的学生”。
其实在高中时期,陈逸贤的英语特长和物理爱好就可见一斑。这名颜值与才华并存的男生,毕业于杭州第二中学。
高三,陈逸贤参加“21世纪·新东方杯”全国中小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一举打破外国语学校对该赛事的称霸,从70余万人中脱颖而出,登顶全国高中组总分第一,并代表中国出征伦敦;
比赛即兴演讲,他抽到了《如果你可以发明一个东西,你想发明什么?》的题。喜欢爱物理的陈逸贤说,要发明一支永远不会打偏的枪,其中涉及不少“量子物理”的内容,让一位外国评委忍不住都跟他现场讨论起来。
其实,看到如此“完美”的学霸,很多人内心的疑问就是,如此优秀的孩子,他的父母是如何培养他的?背后有没有什么可拿来参考的教育方法?
陈逸贤的父母都是杭师大的英语老师。培养家里的孩子学英语,陈爸陈妈可不像一般的英语老师,要求海量背单词积累词汇量,而是着重于培养孩子的兴趣入手——“放中、英文动画片、多看书”。
陈爸说,他喜欢反复看,跟着念,然后大段大段地背台词,一点都不会觉得厌烦。
也会看看英文绘本,年长一点看英文书籍,五年级就开始看哈利波特原版英文书。
陈逸贤说,读英文书不是为了功利地记背单词,而是看内容,个别单词不认识,不影响阅读整篇文章。选书也不一定是名著,最好从感兴趣的开始。
中学阶段,陈逸贤喜欢看英国科幻电视剧《Doctor Who(神秘博士)》,加入了百度贴吧的字幕组,免费给网友翻译《Doctor Who》的字幕,还一度成为贴吧里的“大神”级人物;
“他会画画、爱唱歌、特长英语、最爱物理,各方面都很优秀,是个很全面的学生。”这是陈逸贤高中班主任兼英语老师汪云帆对他的评价。
而在清华的大学生活中,陈逸贤是校艺术团合唱队一队队员、第28届校歌赛复赛选手、策划制作两届学生节班剧;三年来,陈逸贤跟随集体参加了10余场校级演出......
在陈爸爸写的《好小子!我想对“清华园”中的你说......》一文中,他揭示了作为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一直奉行的圭臬,是英国哲学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在《教育的目的》著作中开篇提及的经典之语: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领他们自我发展之路”。
在父母及陈逸贤共同谱写的家庭教育篇章中,陈爸分享了以下几点,或许可以给到我们父母一些启发:
1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可以提高孩子责任感和自制力
陈爸提到,教育是一个逐渐放松的过程,民主的家庭也要立规矩。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陈逸贤很小的时候,他们会不断地告诉他“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作业做完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孩子就会提高学习效率。
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底线意识”。
比如说:
作业做完,孩子可以看一小时电视,但如果超时了,那就得甘愿受罚:可能是一个星期都不能看电视;
孩子要买的东西,就一定要用;
孩子买的吃的,就一定要吃完,即使不好吃,也要吃完;
......
渐渐地,孩子就会知道,遵守规矩,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相应地,孩子的责任感和自制力都会有所加强。
自由是一定要在有约束范围内的自由,而不是毫无底线的自由,任何人都知道玩耍比学习轻松,而人的惰性更会让大家选择去做能够获得快乐的事情,尤其是孩子还没有形成自我约束力的时候。
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守住“底线”,在此范围内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培养兴趣,尊重孩子的想法,这样孩子的成长才是一个健康的过程。
2
“功利性”学习可能会影响到
孩子的兴趣和视野的拓展
陈逸贤能够在英语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是因为陈爸陈妈从小就对她进行的英语启蒙。
在家里,陈爸陈妈会给他放中、英文的动画片。他喜欢反复看,跟着念,然后大段大段地背台词,一点都不会觉得厌烦。还会看英文绘本和英文书籍。
“我们比较配合他,有时候会跟他互动,分角色配音。”
陈爸还提到,在小学5年级的时候,他们也没因为孩子要将英语的儿童文学翻译成中文提出过反对意见,相反妈妈很支持。
遇到生词,有时查字典,有时问妈妈,经常忙到晚上10点多,也不会觉得累。
最后他把《奥利维·莫少年魔法师》系列共12本都翻译了出来,后来由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前6本。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不能太功利。
爸爸也提到,其实在孩子一开始翻译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将来会出版。他有兴趣就要鼓励他,不要说“你翻这个有什么用呀”。
现在,孩子所有学习的内容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比如:升学、择校等,压力过大,导致孩子和父母都不快乐。
“我们不反对孩子上培训班,但建议不上课堂内重复的东西,是为了给他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上培训班的都是孩子喜欢的东西——钢琴、天文和古文。让他做喜欢的事情,他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就不会泯灭了。”
在每个人喜欢做的事情上,热爱就是动力,才能够一直保持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
3
“节奏”是攻克“焦虑”的最佳良方
现在,家长和孩子经常会面对“焦虑”一词,即对未来学业的担心或忧虑。
在家庭教育中有不少家长都出现“病急乱投医”的现象,要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么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都是过度担忧所造成的。
但其实只要把握好教育的大方向,在校期间跟上学校的教学节奏,假期里“演奏好”自主学习的节奏,孩子的学习肯定没问题。
龟兔赛跑就是一个最浅显易懂的寓言故事,以前我们一直都把它作为努力、坚持,切不可骄傲自满等教材,但也可以说是乌龟用自己的节奏去克服它短时间内无法战胜兔子的焦虑心理,并最终到达了比赛的终点。
陈爸说,一个人在生活中没有节奏,肯定会活的乱七八糟,运动员跑步没有节奏很难出成绩,心脏跳动没有节奏肯定是出现毛病了,音节没节奏那就是噪音。
4
家长率先垂范,以“理”服人
是家庭教育的前提
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孩子人生的启蒙导师,这一点毋庸置疑。
陈逸贤读初二时,有些家长问老师:孩子老是玩手机怎么办?不带手机的话,又怕放学后有急事不能联系......班主任想让陈爸爸谈谈孩子老是玩手机该怎么办?
陈爸在班会上,从口袋里拿出了一部“老头机”,在场的家长们顿时傻眼了,又忽然明白了点什么。
父子俩当时都用同样的老年手机,孩子自然也无从谈游戏的事。
要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要做到,否则就是有失公允,是不公平的。
5
家、校教育中的协同与互补
是成就孩子成长的最大动力
陈爸爸表示,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一直是就近入学,没有特意去挤“好学区”,小学和初中就读于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
他们觉得在普通学校,孩子学得相对轻松,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陈爸认为,教育切不能完全依赖学校,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发觉孩子的个性和特长,只有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这才是好的教育。
学校教育带有普遍性,家庭教育更有其特殊性。
学校教育有时会给家庭教育带来一个不小的契机。
陈逸贤学习古文的热情就是从老师教给的一篇《爱莲说》开始的,陈逸贤模仿《爱莲说》,写了一篇文采飞扬的《爱书说》,受到老师的表扬,激发了他学习古文的热情,之后跟随资深教授学习文言文和《古代汉语》。
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认识学校和教师的优秀特点。
陈逸贤进入清华,选择物理系专业,可以说是被他的物理老师一步步“忽悠”的。
陈爸爸听了一节物理公开课,在和孩子探讨听课感受时,说他的物理老师风趣幽默,孩子却说他们家长都被老师“忽悠”了,还解释了一番,但是却掩不住孩子对这位物理老师的喜欢。
和老师的有效沟通,往往能够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
高中的时候,陈逸贤由于英语基础好,也出现了上英语课不认真的情况。
之后,陈爸爸和妈妈联系了他的老师,希望能够给孩子布置额外的作业。英语老师就让他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一周背一首。
“老师今天当众表扬我说这样的英语课本对你是不够的,同时还给我布置了额外的任务,弄得我很不好意思”,陈逸贤回家对爸爸妈妈说到。
陈逸贤能够获得21世纪杯全国总冠军,与家校合作密不可分。从陈逸贤的家庭教育中,可以看出,家长不仅要把握好孩子教育的“尺度”和“节奏”,自身也需要“自省”。
陈爸要陈逸贤切记:
因有自律才有自由;
因自强而更加自信;
因有节奏而不会焦虑盲从;
因有远虑而不总是近忧。
不仅孩子这样,也希望我们父母能够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