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的潮玩——一禅小和尚的生肖系列应妮摄
中新网北京11月30日电 (记者 应妮)为什么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中年人迷上潮玩?在自身兴趣之外,答案或许是因为能拉近亲子关系。
“这些东西做得确实挺好看的,我自己非常喜欢,但我朋友都说这不是我这个年龄的人该玩的东西。”身为父亲的祁山今年47岁。事实上,他的遭遇并非孤例,很多买潮玩的成年人都遭到过这样的质疑,因为潮玩的载体依然是玩具,而在大众固有的认知里,玩具是孩子的专属。
实际上,社会关于“玩具到底是给谁玩的”讨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没停止过,直到好莱坞动画大片《玩具总动员》的横空出世,大众对“玩具”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思考,成功摆脱了“玩具只属于孩子”这一刻板印象。而潮玩本身作为波普艺术影响下产生的艺术衍生品,自产生之初便更侧重指向成年群体。
徐阿姨的部分收藏 应妮 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彭华茂教授认为,潮玩作为一种新的兴趣爱好,得到各年龄层的人的关注和喜爱非常正常,人的兴趣可以随时随地都产生和培养,这与年龄大小并无关系。
从选盲盒到拆盲盒的整个过程,对于个体而言,充满了很多个可能发生“闪光灯记忆”的时刻。她形容“就像是黑暗的房间里灯突然闪了一下,这个点特别高光,这时候形成的记忆细节生动且保持时间很长,对个体的意义非常大,记忆肯定也非常深刻。”
盲抽的玩法充满了不确定性,能够放大和加深玩家的情绪体验,购买商品更像是购买情绪体验,累积到见到实物的那一刻,所有的期待、紧张一下子释放出来。见到实物以后,个体很可能开始新的情绪体验,抽到雷款、期待款、热款、隐藏款,或是受到周围人的关注等等,又将对应着不同的心理变化,这些都有可能在个体层面形成深刻记忆。虽然形成“闪光灯记忆”的点不同,但这样的消费体验之于顾客,都将是一段深刻的记忆。彭华茂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盲盒的购买心态。
中年群体玩潮玩更倾向于与子女分享其中的乐趣。在代际之间,潮玩还承担了一定的沟通功能,满足了跨年龄的社交需求。显然这对于他们来讲,更具有特殊意义。
53岁的徐阿姨两年前被女儿带着喜欢上潮玩。她坦言,自己很少和同龄人谈潮玩,只有和女儿聊天时才说起和潮玩有关的话题,“我们逛街的日常就是到泡泡玛特去买盲盒,当场拆的时候如果碰到自己最期待的IP会又笑又跳,还被女儿打趣是个老小孩。(这样一来)和我女儿更有得聊,感觉自己也更年轻一些。”
祁山则将潮玩看作维系亲子关系的重要工具,两人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愈发亲近起来。“我女儿性格比较内向,没有玩盲盒之前,我们父女很少交流,女儿基本就不跟我说话,有事就跟她妈妈说。玩盲盒以后,和我说话多了,我俩最起码有一个话题,然后谈别的话题也好谈。”
彭华茂教授解读,无论在什么样的关系中,双方共同完成的事情越多,拥有的共同经历也就越多,关系就越亲密。当父母在孩子的带动下,也开始玩潮玩,俩人再度有了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经历,而且父母扮演的是一个好朋友或者玩伴的身份,因此双方的关系又开始连接紧密,愈加亲近。兴趣爱好和亲子关系之间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
事实上,有了成年人的参与,购买盲盒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更加理性。据徐阿姨介绍,自己和女儿一般一周买一次,彼此约定好购买频率,还能形成互补;而祁山和女儿也有类似约定,每月花费有定数,互相监督,避免沉迷其中。(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