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越来越多,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但是,童年的经历到底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呢?
我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看到这个书名,很多人可能以为是小朋友看的童书,但实际上,它是在童话的外壳下,去科普心理学。
本书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让普通的读者也能了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明白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作者将心理知识完美融入故事情节,生动地解析20了多个心理学专业名词,展现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零基础的人也能轻松看懂,是一本真正有用、有趣的心理入门书籍。
本书的主角是蛤蟆先生,他原本爱说爱闹,是朋友中的开心果,但突然有一天,他陷入到郁郁寡欢之中,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儿。在朋友的建议下,蛤蟆先生去接受心理咨询。
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下面,让我们跟随蛤蟆先生,去了解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以及童年经历是如何影响我们。
01儿童的自我状态
蛤蟆先生头两次去咨询的时候,心理咨询师苍鹭一直追问他的当下的感觉如何。一开始蛤蟆先生答不上这个回答,或者就是一些很笼统的回答,比如不快乐、难过、悲伤等等。
随着苍鹭更细腻的询问,蛤蟆先生对自己的情绪越来越敏感,他开始从多方面探索和审视自己,还说出了童年与这些感觉相似的经历。
比如,当蛤蟆先生被自信的朋友——獾,指责的时候,他就会想起自己的父亲,于是就默默地臣服。由此,苍鹭提出了“儿童的自我状态"这一概念。
书中指出,儿童的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的,包括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感受。
儿童的自我状态包括两种,一种是自然型儿童,一种是适应型儿童。
如何理解呢?
自然型儿童,是指我们刚出生的时候,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绪,包括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
我们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学习应对生活,因此会对自己天生的行为作出调整,于是我们就成为了适应型儿童。
也就是说,随着成长,最初的几种基本的情感就会发展成为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了我们的基本行为。比如我们学会了顺从父母,包括取悦、道歉、依赖等行为;比如不能随心所以的时候,我们的愤怒就转化成撒泼、怄气、郁闷、拖延这些行为。
因此,在成年后,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中,会激发出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促使我们会做出一些和小时候一样的行为,感受也像小时候一样。
比如,蛤蟆先生小时候很恐惧写作业,因为他害怕第二天答错问题被惩罚,所以当苍鹭说给他布置作业的时候,他就十分焦虑和恐惧。这时候的蛤蟆先生,就处于“儿童自我状态”。
02父母自我状态
蛤蟆先生有个好朋友是獾,獾自信、强势、爱挑剔、训斥别人,他经常用父亲一样的口吻来指责蛤蟆先生的行为。那么,獾是不处于“儿童的自我状态”的,咨询师苍鹭提出,獾处于的是“父母自我状态”,表现得跟自己的父母一样。
父母自我状态,是指我们从父母那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对生活的评判标准。父母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的童年生活,对我们的人生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明显的表现是爱批评人、愤怒、严厉,或者是安抚道“我为你好”“我对你感到心痛”。
了解到这个状态,蛤蟆先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獾的父母应该是很严厉的人。
但是蛤蟆先生不明白的是,自己的父亲也非常严厉,怎么自己就不是獾那样的人呢?难道自己没有“父母自我状态”吗?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只是运行方式不同。比如像獾那样的,就是对别人挑剔;但还有一种,是像蛤蟆先生这样的——对自己严格,也就是经常觉得自己不好。蛤蟆先生就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所以才渐渐抑郁了。
03成人自我状态
了解到“儿童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之后,蛤蟆先生开始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有了更多的了解,遇到事情也学会分析自己到底处于哪种状态,他的心情也渐渐开朗起来。
不过蛤蟆先生又有了新的疑惑,他觉得有时候,他并不处于这两种状态中的哪一种,因此在咨询的时候,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是不是还有另外一种状态?在这个状态中,我更像大人,更像自己。”
咨询师苍鹭很欣慰,告诉他,这是“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我们处于“成人自我状态”的时候,我们能思考当下,评估自己的行为,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或者倾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不马上反驳。
“成人自我状态”还有个非常特殊的重要作用,那就是只有在这个状态中,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这是因为,当我们在“儿童自我状态”的时候,我们体验到的是过去的情绪;当我们在“父母自我状态”的时候,用的都是从父母那学来的价值观。这些旧的情绪和思想都无法让我们独立、理智地学习新知识。
但是,想要进入“成人自我状态”,其实并不容易。
当我们处在另两个状态的时候,头脑就会根据过往类似的经验,下意识地做出反应,就像条件反射一样,几乎不用思考,轻松容易。
因此,想进入“成人自我状态”学东西,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和刻意思考。咨询师也无法直接把我们“带入”这个状态,只能引导和鼓励。
04自我的三位一体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像蛤蟆先生一样有个疑问:这是不是意味着,成人自我状态就是最好的状态,我们不需要另外两个状态呢?
答案是否定的。
儿童状态虽然比较情绪化,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它是具有自发性的、创造力的;父母状态的积极面,在于它提供了规范和伦理道德的底线。
父母、成人、儿童三个状态,形成了自我的三位一体,也就是人格的结构。
就一个健康、平衡的人格而言,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都很重要,并不存在好坏之分。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和运用这三种状态,让自己变得好!
每个人都有低谷期,当你像蛤蟆先生一样郁闷、不快乐,失去信心和失望的时候,就翻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温暖治愈的小书吧。它会带你认识情绪,探索内心,用专业的心理学角度带你重新审视自己和人生,它会戳中你、治愈你、改变你,给你力量!
文/四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