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国家首次公布双一流高校名单以来,双一流就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以其替代985/211的呼声很高。从初次的评选结果来看,基本上有这样一个特征,就是985高校基本都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高校基本都是“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此外还有一些“双非”高校被评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被视同为新晋的211大学。
近日,在高考录取接近尾声之际,也正值双一流高校中期评估。鉴于双一流“可上可下”的特征,使得不少网友和同学都在关注下一次的名单中,哪些“双非”高校能晋升双一流,以及哪些存在降级的风险。目前来看,以下几所学校是比较有风险的。
一、可能从“一流大学”降为“一流学科”的高校
985大学基本都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但其中有一些985高校多年来一直遇冷,录取线长期处于985高校的末端,甚至211大学的中下游。同时,这些高校的特色专业比较突出,但其他院系实力一般、甚至没有,综合性不强,这些高校存在从“一流大学”降为“一流学科”的风险。
比如,中央民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这些高校基本都是某一类专业比较突出,而其他专业只是配角甚至根本没有。比如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学、民族文化、民族语言、宗教学等人文类专业比较突出;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生物、海洋动植物研究等理科专业比较有特色;西北农林,毫无疑问以农学、林学相关专业为主。
二、存在被撤销“一流学科”风险的高校
还有一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同时也是211工程的大学,长期处于211的末端,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它们居然也是211大学。尽管有一定的学科特色,但实力不够明显,在经过最新一轮的评审后,很有可能面临降级的风险。
比如像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长安大学等位于东北、西北地区的211高校。这些学校有几个共同的特征,一是长期处于211工程大学中不太受关注的为主;二是尽管有重点学科,但太少了,往往只有1个,而且只是B类,没有A类学科。三是这些学校在自身建设中也非常尴尬,高不成低不就,都想通过提高其他学科的重要性,来提升学校的综合性,然而往往在事与愿违的同时,原本的重点学科地位也下降了。四是这些高校往往位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东北、西北地区。由于优秀的学生和老师不太愿意到当地发展,造成师资力量和生源跟不上,更加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在经过最新的评审和验收工作后,大家都很关心这几所高校的等级是否会有调整。但同学们也不必过于担心,尤其对在校学生来说,升级自然是皆大欢喜,但万一降级就意味着自己的学历不值钱了,是学生们都不想看到的,教育部也一定会非常谨慎。
何况现在因疫情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本来就很难,此时再在学校评定上给学生添堵,实在是雪上加霜,因此这个时候贵在安稳,不要有太多的变数。
不过,即便遇到被撤下“双一流”头衔的最坏结果,至少211头衔还在,这个是拿不掉的。在招聘要求中,985、211和双一流往往都是一起被提及,因此不会有太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