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如果家里养的是男孩,这些话父母想必没少说:
“男孩子挨两下打没关系!”
“你是小小男子汉不能哭!”
“扭扭捏捏像个小姑娘家,没有一点男孩子气概!”
似乎“调皮捣蛋”是小男孩的标签,而“乖巧懂事”则是小女孩的标签。于是,小时候挨打最多的也是小男孩,似乎男孩更皮糙肉厚,打两下没关系。而且,父母通常认为男孩必须要坚强,不能像小女生一样哭哭啼啼、扭扭捏捏。
这些“性别刻板印象”,很容易把一个男孩养废,很多父母却不当一回事儿。
养废一个男孩有多简单?父母最好别对孩子说这些话
01“男生挨打没关系”
很多小男生天性调皮,就像《家有儿女》里的刘星一样,总是把刘梅气得要打人。虽然刘梅只是嘴上说说,没有真正地打孩子,但是刘星一看到妈妈生气,就立刻躲到姥姥身后。
虽然男孩子比较叛逆、不听话,但孩子的所作所为,真的非打不可吗?其实还有别的教育方法,只不过父母的传统观念里认为:“男生挨打没关系,不打不长记性!”
挨打真的会让孩子长记性吗?实际上,“棍棒教育”只是在当下给孩子形成一种条件反射。
这与“巴甫洛夫的狗”是一个原理。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做过一个实验:在给小狗喂食之前,会先亮起红灯、摇铃铛。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狗形成了条件反射,红灯一亮或者铃铛一响,就会分泌出大量的唾液。
实验结果表明:本来不能引发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如红灯和铃声),却因为总是随着某个能引起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如食物)出现,久而久之,这个“中性刺激物”也与本能发射产生关联性。
比如孩子喜欢乱丢东西,被父母严厉呵斥或者用鸡毛掸子打。多次之后,他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一个条件反射,对父母的“严肃脸”或者“鸡毛掸子”产生恐惧心理。
哪怕男孩子再“皮糙肉厚”也不禁打。孩子不但受到身体伤害,还会产生心理阴影,一看到父母变脸就瑟瑟发抖,变得自卑又敏感,不利于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
同时还有可能激发暴力倾向,不少男孩长大后会学着父母的方式,喜欢通过拳头解决问题。
02“你是男子汉不能哭”
秦昊在一次节目上说自己养女儿一定会宠,对儿子则比较严厉、不许哭,还吐槽好友汪小菲也是“重女轻男”。
有一次台湾发生地震,录制节目的大S赶忙打电话关心家人。3岁的儿子因为害怕被吓哭了,汪小菲在一旁“凶”他:“你哭了?一个男孩子,地震有什么好哭的!”气得大S直接回怼:“你闭嘴!”然后轻声细语安慰儿子不要害怕。
对于子女的教养,汪小菲认为要个性化教育。他在一次节目上说到,如果女儿摔跟头,他会很难过;但如果儿子摔跤还哭了,他反而会很生气。因为汪小菲觉得男孩就该有男孩样,这没有什么好哭的。
人们通常认为女孩子比较柔弱、我见犹怜,而男孩必须坚强勇敢、有泪不轻弹。而且男孩子哭往往被看作是一种“丢人、没出息”的表现。
所以,当男孩子被人欺负了,父母总是鼓励孩子说:“你是男子汉不能哭!”还有些父母比较严厉:“哭什么哭!被打了你不会打回去吗?”
这都是因为“性格偏见”,每个孩子生来就会哭,哭只是一种表达情绪的方式,不应该剥夺男孩子哭泣的权利,就像有句歌里唱的“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无论男孩、女孩,需要父母的呵护和疼爱。如果父母不能接纳孩子,不允许他释放情绪,他就只能把委屈、愤怒和恐惧等负面情绪一直积压在心理,总有一天会崩溃。
而且男孩不善于表达,很少会与父母谈心。所以,父母更要多关注男孩子的感受,给予他足够的安全感。
03“没有一点男孩子样”
“男孩就该有男孩的样子,女孩应该有女孩的样子!”父母常常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当他们做出一些与“性别”不相符的表现时。
比如一个男孩穿裙子、喜欢粉色、跳芭蕾舞、涂指甲油、会针线活等,通常会被认为是“娘娘腔”、“不够阳刚”、“像个小姑娘,没有一点男孩子样”等。
但所谓的“男孩样”和“女孩样”其实都是“性别刻板印象”,会对孩子的成长设限。
BBC曾做过一个关于“性别”的实验:
实验者找来一对年龄差不多大、看不出性别的男女宝宝,他们将宝宝们的衣服和姓名牌互换后,请一组志愿者来照顾两个宝宝。
果然,志愿者们根据宝宝身上的衣服和姓名,给“男宝宝”玩机器人、小汽车,而给“女宝宝”玩粉色的毛绒玩具。
可见在“性别刻板印象”下,人们只根据表面的判断可能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研究人员发现:家长引导孩子玩不同的玩具或游戏,在短短3个月内,就会令他们的大脑出现生理性的变化。比如一个玩机器人的宝宝,对空间思维更敏感;而玩毛绒玩具的孩子,更擅长情感表达。
孩子出生以后,父母就会根据孩子的性别,给他购置衣物和玩具。男孩子通常买蓝色、黑色的衣服而非粉色、玫红色;玩具也是买小汽车和塑料手枪,而非洋娃娃、毛绒玩具等。
可见,很多时候,不是性别导致了男孩和女孩的差异,而是父母的引导造成孩子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女孩并非天生不擅长数学,男孩也不一定都是“直男癌”、粗汉子。
打破“性别刻板印象”,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养好一个孩子很难,但养废一个孩子却很简单。如果我有儿子,我不会对他说上面这些“伤自尊”话。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不该被定义,让孩子有平等做自己的机会。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不要因为“性别刻板印象”而强行改变孩子的性格特点。有的女生喜欢短发、中性打扮,同样可以很贤惠;有的男生看起来外表柔弱,但内心却很硬汉。
也有父母担心:如果不引导孩子认识男女生的差异,将来他对自己的性别产生错误认知。
男女生真正的性别差异是在生理结构上,因此父母从小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有必要的,让他了解男女生之间的生理差异,学会尊重异性和保护自己。
但要让男孩在心理上认同自己的性别,更需要爸爸作为榜样,多多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当中。
比如让儿子和爸爸一起去攀岩、探险,培养勇气和自信;爸爸平时在家里修电灯、扛水桶等,也会让孩子明白身为男性的优势,以及爸爸对妈妈的尊重和照顾等,让孩子学会承担起男人的责任。
通过言传身教,让男孩从爸爸身上学到坚强、勇敢,有责任和担当等品质,正确认识自我。
————————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