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吴晗考入了杭州之江大学,虽说也是高端学府,但是不合吴晗之意,随后前往上海又考进了中国公学,当时胡适先生乃是中国公学的校长,因为吴晗熟络史学,因此和胡适先生结下了一生的师生缘。
后来,胡适离开了中国公学,前往北京担任北京大学文学院的院长,而吴晗跟随老师一同北上,可是胡适是院长,吴晗还是学生啊,即便胡适是北大文学院院长,也无法破例收吴晗进北大当学生。
于是吴晗只能自己努力考入北大,一场考试下来,吴晗很厉害,文史这一科考了满分、英文这一科他也是满分,唯独数学考了0分,可是北大招生制度严明,吴晗这样严重的偏科生坚决不要,吴晗只能将成绩单投给清华。
本来吴晗只是碰碰运气,哪知被清华大学破例录取,因为文史成绩很优秀,清华选择了吴晗,吴晗也选择了清华,但是苦于没钱入学,胡适便帮吴晗想办法,胡适给清华代校长和教务长写了一封信,说清楚了吴晗的家庭条件,希望能给他找一份工作,让他半工半读。
当他撰写的《胡应麟年谱》发行之后,胡适对他这位学生更加器重,虽是北大教授,但他仍举荐吴晗当国立清华大学史学系的工读生,让他专攻明史。
毕业之后,吴晗先后去了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当教授,最终又回到了清华当教授,后来,吴晗与胡适成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师生,胡适成了国民党麾下的一员,而吴晗则是中共地下党的一员。
曾经吴晗致信求见胡适,胡适对这位深爱的弟子不加理睬,吴晗因此也说:“联大从昆明搬回北平后,我做胡适工作,可是他顽固不化,我的脚就不再踏上他家的客厅了。”胡适也曾长叹“吴晗可惜,走错路了,是耶?非耶?”其实他们两人都不知道究竟是谁走错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