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真的过得很快,想来七八月的时候,还告诉大家,我们要去杭州了。
关于为什么带孩子到杭州学习,做了多久的心理挣扎,之前的文字中都流露过,今天就不再重复了。
总之有得有失,但既然选择了,就要努力让自己的选择变得正确。
到了杭州3个月,我还是能够明显感到自己和孩子身上的变化。这些小问题的转变,不仅仅让我感到的是惊喜,更是一种信心。
那就是:如果努力,我们的效率会变得更高。
01
多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
Grace从小到大,一直是我和婆婆参与更多。我们到杭州的学校的时候,第一天,老师就提到一个问题:Grace学习能力很强,专注力很高,但是整理习惯太差。
这个问题,应该是隔代教育中都会出现的。我跟婆婆,还有我妈都battle了很多遍,但老人会有一句:谁还长大了不会整理,以后都会!
嘿,这话不是这么说,我觉得有些事现在做不好,长大能做。
但是现在的生活,是被扎实影响到。比如以前,我经常会看不下去她的书桌乱成一堆,让她先整理。
我婆婆就会拦住:等下理嘛,有什么好急的。
现在,一般在开始学习前,我会让她整齐放好哪些需要看的、写的,学习的,免得跟在垃圾堆里学习一样。
学习之后,把东西都归回原位放好。
这样最大的好处是:学习都开始有条理,效率大大提高。不会再出现:妈,我的作业本呢;妈,我的单词卡呢!
02
保留1-2项特长学习,不再期待全面发展
目前,Grace作为特长培养的是钢琴,应该后续还会加一个大提琴。
这个不存在能不能学,为什么学。
一个正常孩子,只要对音乐有正常理解力都可以学。而且我们学了2年,她也不想放弃,毕竟最苦的日子都熬过来了,目前按照进度,基本上老师教2遍,一首曲子可以弹下来。
但线下,我们没有再学其他课程了。
一来是给学习和体育更多的时间;
二来也是给她更多安排的时间。
我给她网上报了一个美术班,在线上画画。她挺喜欢画画,她说是放松,我觉得没问题。给她报了一个班,随时可以学习,也不贵,一年2000多。
她还说想学围棋,兴趣比较大,但现在实在没有太多时间来学习围棋,我答应她如果有时间,会考虑。
她也同意了。
对于大多数没有绝顶天赋的人,学习方面,兴趣爱好是锦上添花,立身之本是基础知识。
03
每周给她至少半天时间去浪费
浪费时间,其实是为了让她慢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安排自己的生活。
现在的孩子太容易成为机器了。
几乎每天被我们这些父母排的满满的。学习回家后,数学、英语、语文、编程、钢琴,一不小心时间都满了。
孩子的主动性和规划性很差。
Grace之前总是问我一句话:妈妈,我今天要做什么。
现在,每周六,是Grace的自有安排时间,这天,她一直很期待。那天只有线上有一节思维课,其余时间可以自己安排。
比如,去打网球,这个是她很喜欢的项目;
比如,去画画,我们家离西湖比较近,她喜欢画树;
比如,去图书馆,她会看一整个下午。
这是我们前段时间去看了太阳马戏。
那天,我不限制她想做什么。当然,也允许她躺在沙发上发呆。
我发现,相较于之前,我们每天满满当当,这样的安排,她更有积极性,也更充满期待,甚至学习效率更高。
目前,很多课程的进度,都让我非常满意,比填鸭式有趣多了。
04
放下执念,允许孩子说“不”
虽然,我一直强调效率,但是,每个月,我给她2次机会去兴趣班请假,是总共。
这样的目的,不是鼓励她,而是尊重她的心理反馈。
比如,有一次,她情绪很不好,那天晚上正好有口才课。
她说:妈妈,我今晚真上不了课,我又累又不高兴。
她跟我说的时候,非常恐惧,毕竟这也不算什么理由。我说:你想清楚就可以。但这个月,你就用掉一次份额了。
她点点头:我想清楚了。
我在老师那里请假,因为是大课,不耽误老师的教学。2天后,Grace主动跟我说,她想去补课,把之前的课补上。
让孩子拥有说“不”的权利,也是她的主动性,她不仅仅需要学习,更是可以自己去安排学习。
这也是我们之间的平等,我有告诉的义务,她有选择的权利。
05
“三年级”效应,让我注重孩子的质
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写孩子学习的内容,是因为每个孩子的特殊性太强了。
就单单从英语说,现在语言学习的app,有些人喜欢叽里呱啦,有些人适合励步,还有人喜欢瓜瓜龙,也有人喜欢有道ai课,每个人喜欢的,真的不一样。
我一直强调:把一个系统学习扎实就可以了,没必要听风是雨,不停去换。
说到大家担心的“三年级效应”,也是一样的。
作为家长,我们现在不要求孩子有多超前,更应该让孩子明白: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把正在学习的内容扎扎实实学好。
前次开家长会的时候,班主任也提到:
要把学校学习的知识学深悟透。不要把补习课当作正课来上。
为什么三年级容易拉开差距?
其实,真正拉开差距的,就是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写在最后:
在幼升小阶段,其实每个父母都是诚惶诚恐;但诚惶诚恐的,又何止幼升小。
试水孩子的成长,永远是一步不能放松的事。
不过除此之外,父母的心态其实更重要。
努力学习、静待花开、热爱生活,没有什么比这些更重要了。
相信孩子,也相信我们自己。不断试错,努力变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