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有人说,决定孩子未来的是原生家庭,也有人说,决定孩子未来的是孩子自己。其实不管哪一种说法都正确,但也不够全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辩证地看。比如,有的孩子也许自己想要上进,但是却被父母"扼杀"了;有的孩子不想上进,父母劝也没用。
6年追踪,一部纪录片揭露3个孩子的人生轨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出路》这一部纪录片,《出路》花了6年的时间去追踪3个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不同阶层的孩子,把他们从读书时代到步入社会的人生轨迹记录下来。而《出路》通过把这些孩子不同的人生轨迹展现出来,揭露了一个现实:可怕的不是贫穷,毁掉孩子的不是贫穷,是父母的眼界!
1)衣食无忧、中途辍学的袁晗寒
袁晗寒从小就拥有很多人一辈子都够不到的优渥生活,爸爸是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妈妈是一位节目的总导演,她从小就衣食无忧。上着北京最好的幼儿园,中学轻轻松松就进到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念书。每天放学回到家以后,袁晗寒通过搞艺术、看电影打发无聊的时间。
可是17岁那年,袁晗寒却中途辍学了,放弃了别人羡慕的学校。爸爸妈妈对她的行为,也没有反对。为什么要反对呢?就算袁晗寒什么都不做,他们赚到的钱也够女儿花几辈子了。
辍学之前她没有思考过自己要过怎么样的人生,辍学之后17岁的袁晗寒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在父母的支持下,袁晗寒在南鼓锣巷开一个小酒吧。
2)复读三次,把一切都赌在高考的徐佳
徐佳,出生在一个小镇上的孩子,家境普普通通。上大学是袁晗寒人生道路上一个备用的选项,但却是徐佳人生道路上唯一希望。他在之前已经经历了两次高考失败,拍摄这一年正在进行着紧张的第三次复习,他把一切都赌在了高考上。
其实在第三次复读之前,徐佳有犹豫过。他也害怕万一第三次又像之前两次一样没考好,害怕自己再来一次,还是面对同样残酷的结果,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
最后还是徐佳的母亲安慰他,"那就再赌一年,反正也不差你这一年了"。母亲是一个打工人,没有文化,但是她知道读书很重要的道理。她告诉徐佳,就算是打工,你文凭高一点干的活也轻松一点。同样条件下,人家招工的肯定要文凭高的。
不是什么深刻的大道理,但是母亲的话却点醒了徐佳,让他有了再来一次的自信。第三次,徐佳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一个很不错的一本大学。大学毕业后,徐佳留在了武汉工作,2018年买房买车,在大城市站稳了脚跟。
3)贫困山区,12岁才上二年级的马百娟
"我长大以后,要去北京上学",这是马百娟最初的理想。出生在贫困山区的马百娟,因为家里穷和父母观念的影响,12岁才去上二年级。
那一年《出路》开始记录她的生活,干农活、学习成为她生活中主要的两件事情,但马百娟依然展望着自己读书出来后的生活:工作挣钱,给爸爸妈妈买面吃,挖水窖。可是三年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当《出路》的节目组再去拍摄马百娟的时候,这个15岁的小姑娘身上的精气神已经不在了。原来,在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下,马百娟已经辍学了。
"女孩子是要嫁人的,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读也是打工不读也是打工,那读书干嘛"这两句话,成为父亲和家里哥哥对她说得最多的话。而梦想着打工挣钱的马百娟,因为年龄不够屡屡碰壁。2014年,17岁的马百娟在父亲的安排下,嫁为人妇。父亲也拒绝再拍摄,说出嫁了不方便。
毁掉孩子的不是贫穷,是父母的眼界!
3个孩子,三段不一样的人生轨迹,袁晗寒的经历没有太多可以说的。但是徐佳和马百娟两个孩子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父母眼界对孩子的影响。
徐佳的妈妈虽然也没文化,只能依靠打工赚钱维生。但她知道,读书是改变生活的唯一出路,即便儿子经历了两次失败的高考,她依然鼓励孩子再拼一年,一定要有高文凭。最后徐佳拼赢了,突破了贫穷的桎梏,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如果那一年,徐佳放弃了第三次复读,或许他的人生轨迹就完全不一样了。
反观马百娟,她也曾经憧憬过读书出来之后的生活,也曾经有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最后因为父亲的眼界不够,这个机会被扼杀了。父亲觉得读书没用,反正以后也是打工,不如早早嫁人。
最后,一个眼里充满光、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憧憬的小女孩,变成一个在村头和妇女聊家长里短打发时间的"空壳"。或许我们再想当然一点,如果马百娟能继续读书,她的生活一定会比现在好。
写在最后
我们不难发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太大。如果母亲没有鼓励徐佳,让他放弃复读去打工,或许徐佳也会和马百娟一样挣扎在社会的底层。如果父亲鼓励马百娟好好念书,以后去北京工作,或许那么曾经眼里充满光的小女孩也能和徐佳一样,改变自己的命运。
今日互动话题:你觉得父母的眼界对孩子影响大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