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大学的礼堂上,一个成功人士,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乞讨。他晃了晃他的右手衣袖,空空荡荡,原来他是一个残疾人。我以为我的妈妈会立马转身回厨房,给他拿点吃的,因为她经常教导我们要乐于助人。
可是,令我意外的是,我的妈妈却指着一堆砖,对他说:“你能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吗?”
乞丐感觉受到了侮辱:“我只有一只手,你居然忍心让我帮你搬砖?如果你不想帮我,就不帮,何必刁难我?!”
面对乞丐的指责,我的妈妈没有生气,她什么都没说,转身走向那堆砖,然后用一只手抓起2块砖,搬到屋后,回来后,她说:“你看, 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显然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施舍方式”,愣住了,转身准备离去,但饥饿却使他停下来脚步,犹豫了会儿,他回头开始搬砖。那堆砖还真不少,他用一只手足足搬了2个小时,当他搬完时,快累趴下了。
妈妈递上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接了过去,擦起了汗,很快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然后妈妈递给他一杯水和一个大面包。乞丐迫不及待的啃了起来。
接着,妈妈又递上20美元。乞丐惊呆了,他颤巍巍的接过钱,眼里闪过一丝光亮:“非常感谢您,夫人。”
妈妈平静的说:“不用客气,这是你应得的,因为这是你凭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感激地鞠了一躬:“我不会忘记你的。谢谢!”
过了几天,又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同样向我的妈妈祈求施舍。这次我的妈妈同样是让他先搬砖,不同的是,这次是从屋后搬到屋前。结束的时候,妈妈照样给他水和面包,还有20美元。
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那个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又让人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是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屋前呢?”
妈妈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屋后其实都一样。”我噘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妈妈摸摸我的头说:“可是,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一样了……”我似懂非懂的看着妈妈,似乎明白了些什么。此后,有好多乞丐来我家乞讨,妈妈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
几年后的一天,一辆豪车停在了我家门口,走下来一个光鲜亮丽的成功人士。他器宇轩昂、气度不凡,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只有一只手。
看到我的妈妈,他深深的鞠了一躬:“如果没有你,我现在可能还是一个乞丐!感谢你当年让我搬砖,成就了今天的我。”
我的妈妈平静的说:“这一切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我的作用微乎其微。”
那人坚定的说:“NO!是你,是你让我明白,断了一只手,不能成为我懒惰的借口!即使是残疾人,我也能像正常人一样,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你的不怜悯,给了我自尊;你有节制的爱心,成就了今天的我!”
临走时,他递上了一串钥匙:“夫人,感谢您当年的所作所为,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这是一套在市中心的房子的钥匙,比你的这套大5倍。”
我的妈妈微笑着拒绝了:“我不能接受你的馈赠。”“为什么?”“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那位富人坚持说:“可是,我这套房子就是给你们买的。”母亲微笑着说:“那你就把它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当时我们家并不富裕。我有四个兄弟姐妹,虽然我们的父母没钱,但却尽力培养我们。如今,我的两个哥哥都是名校博士毕业,我的姐姐是一家超市经理,而我是一名律师,马上准备竞选我们州的议员。
直到现在,我们家的那一堆砖,有时候还会在妈妈的“请求帮助下”,被搬来搬去。
看完上面的文字,你觉得我是在讲一个关于“善良”的故事?NO,绝对不是。《哈佛家训》中告诉我们,这个故事蕴含着一个“家庭教育的奥秘”。
警醒万千家长: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有节制!无节制的爱,会让孩子沦为精神上的“乞丐”
面对乞丐,大部分人其实都很容易爱心泛滥,直接施舍给他们食物。这是人之本性。但结果呢?这会让乞丐形成精神上的依赖:只要我去乞讨,就有人给我吃的,我为什么还要那么辛苦去工作,去奋斗呢?
你发现了吗?当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下,孩子的出生,像极了一个“乞丐”降临在我们的生命中,孩子处处都需要父母的“施舍”:
在孩子出生的前几个月,孩子不会坐、不会吃;头一年,孩子不会讲话,不会走路;头三年不会表达、不会社交;甚至头18年,都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孩子处处都需要家长的帮助。而面对这样的“乞丐”,家长不同的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的心性成长。
爱心泛滥的父母,一味的为孩子付出,不求回报,为了孩子可以舍弃自己的一切,辞掉工作、专心带娃;他们为孩子任劳任怨,孩子坐沙发上优哉游哉的看着电视,她把衣服帮孩子穿好,一口一口喂孩子吃饭;他们把孩子呵护得很好,就怕孩子受一点点伤,孩子一与人有冲突,立马为孩子出头……
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吧?但你知道吗?这种泛滥的爱,为把孩子养成一个精神上极度依赖你的“乞丐”,像青春期叛逆一族、啃老族、巨婴,都是这种爱的“杰作”。
《哈佛家训》告诉为人父母的我们: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有节制,有节制的爱才不会让孩子沦为精神上的“乞丐”。
就像韩寒在《后会无期》中说的:喜欢就会放肆,但爱,是克制。
就像上面说的那个故事的妈妈,她同样是有爱心的人,同样倡导乐于助人,但她的这份爱心是“有节制的”,她不是直接施舍,而是有条件的施舍。
一来,给了乞讨者自尊;二来,也激励乞讨者自强:你也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克制的爱,有节制的爱,才是真正的大爱。
怎样做到有节制的爱?《哈佛家训》谨记八字箴言
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上,起初他们确实很弱小,但家长要记住,别把他们当作“弱者”。
弱者,需要的是施舍。但弱小,需要的是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弱小的小人儿,有机会成长为比我们更加强壮的强者。
《哈佛家训》说强者的特质是: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即养育孩子,要时刻以这8个字为目标。
一、自立自强
即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这个社会很残酷,人,谁都想依赖强者,但真正可以依赖的,只有自己。
培养孩子的自立,很简单:
、克制自己不包办,孩子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打扫卫生,自己做作业。
、克制自己替孩子做选择,要多给孩子做选择的机会。买什么衣服,买什么玩具,让孩子做选择;吃什么饭、买什么菜、去哪里玩,多征求孩子的意见。
二、自尊自爱
呵护孩子的自尊心,等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爱,是培养责任感的开始。
、克制自己的情绪。这两者都容易毁于父母的吼骂和家暴。吼骂和家暴,源于父母的“坏情绪”。天下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知道吼骂和家暴对孩子不好,可有时候就是忍不住。根源,就在被“坏情绪”左右。
、克制过度的、无节制的表扬孩子。自尊心过了头,就是骄傲;自爱过了头,就容易嫉妒。而这些多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具体表扬方法,上一篇已经分享过,这里就不详述了。
这些是世界第一学府——哈佛大学教给我们的育人智慧。哈佛大学400年来,培养了8位美总统、40位诺贝尔奖得主、30位普利策奖得主、数以百计的世界级财富精英,确实非常了不起。哈佛靠什么打造了这些巨人?它的教育中有什么深藏未露的秘密?
《哈佛家训》是哈佛大学育人智慧的结晶,书中不仅有育儿干货,还有有数百个这样充满育儿智慧和人生智慧的故事,每读完一个故事,你就会觉得人生出现了另一片天空,你的眼界被打开了,你的格局被放大了。
拿到这本书,你会发现,你可以从这本书的任何一页开始阅读,即使只用几分钟,也能让你和你的孩子从中受益无穷。
能看到这篇文章,你真的很幸运。并不是所有人的孩子,都能有机会接受哈佛大学这样名校的教育,但是现在,我们却可以通过这本《哈佛家训》,让孩子聆听到先哲们的智慧启迪。这其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故事,可能将改变你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