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时,大多数家长首先做的就是用各种方法去降温退烧,但有时降温处理并没有用,还可能会帮倒忙。
那小儿发烧到底应该怎么处理呢?一起来看一下几种发烧的常见类型和处理方法吧~
积食发烧
先来看个案例:
积食发烧
一个2岁的男宝宝,高热2天,39.3℃,伴随呕吐,每日4~5次,呕吐物为不消化食物,味酸臭,消化不良,不爱喝水。
平时大便干,近2日未排便,小便正常,晚上睡不安稳。
观察舌象:舌红,苔淡黄,咽红。扁桃体Ⅱ度,指纹紫滞,腹胀。
综上,可以得出宝宝是积食导致的发热,应以“消积导滞,和胃降逆”为主要治则。
【处方】:清板门300次,清大肠400次,掐揉四横纹各50次,掐揉少商50次,分推腹阴阳100次,拿肚角50次,推下天柱骨300次。
第1次治疗过程中,患儿烦哭不安,清板门、清大肠后拒推,坚持要回家,家长只好作罢。
第2日诊:呕吐明显减轻,大便1次,质干硬,量多,昨天下午体温37.3C,按上方继治疗1次,推拿时能安静配合。
第3日诊:热退,呕吐止,精神好,能进食,查体温36.8C,舌红,苔薄,扁桃体消肿、红减轻。
清板门、掐揉四横纹能健牌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清大肠、拿肚角清热除湿通便;推下天柱骨降逆止呕。
案例总结
积食导致的发热,重点是排出积食。
初期一般会肚子烫、手心烫,肚子与后背、手心与手背温差比较大;发烧前有肠胃症状如口臭、大便不通或臭或拉肚子,或见舌苔黄腻。
可能会持续低烧,或反复发烧,多早上降温、下午或晚上开始持续升温,严重的话也会导致高烧。
调理方向是消食导滞,排除积食,积食排完了烧才会退,没排完就会反复烧。
除了上面案例中提到的穴位,可以根据症状选择推下七节骨、顺时针摩腹,不仅能消食还能帮助排便。
而且摩腹可以一天多次进行呀~
但要注意的是,饮食上最好保持一段时间的清淡饮食,以免病情没好利索引起发复发烧。
受寒发烧
还是先来看个小案例:
受寒发烧
6个半月的男宝宝,发热半日。体温37.5C,流清涕,不爱喝水,无呕吐、腹泻,小便清长。
观察舌象: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至风关,手冷。
综上,可以得出宝宝是由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治疗上应以“祛风解表”为原则。
【处方】:四大手法各20次,分手阴阳100次,清天河水300次,摩中脘300次,分推肩胛骨100次,按揉风门、肺俞各100次,拿肩井5次。
第2日诊:精神好,流涕明显减少,上午体温36.79C,按上方继续治疗1次。
用清天河水手法宜轻;分推肩胛骨、按揉风门、肺俞,加强散寒功能;四大手法、拿肩井轻度发汗解表而病证告愈;用摩中脘健脾和胃,增强正气。
案例总结
这个小案例中的宝宝仅是低热、流清涕,属表证,风寒之邪束于肌表,宜祛风散寒。
若是受寒比较严重的,小孩会有怕冷的表现,比如后背发凉、要多盖或多穿,而且这个时候就要开始帮助宝宝发汗了。
【选穴】:推上三关到出汗并加揉小天心,掐二扇门也可帮助出汗。
摸摸宝宝的手脚,如果凉,一定要想办法弄热,搓搓手脚,或者拿微烫的热水泡泡手脚,用热毛巾热敷都可以。
如果家里有艾叶(陈艾也行),都可以用来煮水泡脚,出微汗即可。
这个阶段只需要祛寒和出汗就可以了,最好不要用冰冰贴或者退烧药。
积食发烧、受寒发烧,是最常见的小儿发烧类型。
小儿受寒导致的发热一般会伴随感冒症状,鼻涕、鼻塞、咳嗽等;而积食发烧一般不会伴随感冒症状,但也不绝对。
如果宝宝发烧后不怕冷反而怕热,睡觉不喜欢盖,那可能就是积食发烧或温病发烧了。
温病发烧
通过观察舌象、二便等先辨证,先排除积食、受寒两种情况导致的发烧,若无感冒症状,但是有高烧,或者伴随咽喉红肿,则可能是温病发烧。
温病发烧,一般容易高烧,孩子不会怕冷,是因为体内津液缺乏,热能相对太过导致的。
典型症状就是干燥、发热,唇红口渴,烦躁不安、无汗或汗少。
温病发烧不宜发汗,发汗后不但不退烧,而且可能发烧更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石沟,梨黄苓,党参之类凉甘润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