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学校教育的边界在哪里?

前几天读了南周的《为教师减负,让学生学习》一文后,深有感触,觉得很有一些话要说。特别想说的是,学校所承载的教育功能再强大,有关部门的介入也总得有个边界,总不能把搭边的不搭边的都往里装。否则,教师苦不堪言,学生不堪重负,家长有苦难言。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段我特地从网上摘录的宣传稿(校名暂且隐去),看看一些学校在忙些什么:

10月29日早上,××小学校长、书记、工会主席以及党员教师早早地在校门口进行交通疏导工作,身穿红马甲的他们在维护交通安全的同时,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对一些不佩戴头盔的家长学生进行现场解说,进行安全警示教育,引导他们遵守交通规则,自觉维护自己和孩子的人身安全。这所小学的党员教师带头参与到活动中来,于早上上学和傍晚放学时段到校门口提醒骑电瓶车的家长和坐电瓶车的学生佩戴安全头盔。此外,学校还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小手拉大手”等形式,提醒家长加强对学生的监护看管及教育,强化对家长“交通安全提醒”工作,让家长及学生深刻认识到佩戴安全头盔骑车的重要性。

很明显,这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开始做起交警的事情来了——要求骑电瓶车的家长佩戴头盔。这些“带头”的党员老师自然不会闲得要和交警抢业务,一早他们有很多事情要做:检查回家作业、晨检、组织学生早读、处理突发事情等等,但是他们一大早不得不站在校门口检查头盔,因为这是学校的安排。学校之所以把这项工作纳入到自己的工作范畴中,还不是“有关部门”介入学校教育的一项特殊的决策?

当然,这只是冰山小小的一角。近些年来,多少“有关部门”把特别的战略“决策”放到校园里来!有让家长关注某某公众号,然后天天打卡之类的;有让学生参与“文明”“环保”“守信”“核心价值观”之类征文比赛的;有让学生制作诸如“垃圾分类”“节约”“未来城市畅想”等小报的;单是“小手牵大手”,就已差不多形成了一个系列:“小手牵大手,普法一起走”,“小手牵大手,共创文明城”,“小手牵大手,共建无毒家园”,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然后,已经忙得不亦说乎的老师、学生、家长更加不亦说乎起来。老师忙着组织、落实、统计、评比,学生忙着完成这些额外的任务,家长忙着唱主角或配角。小手牵大手往往要做题;一张小报没有一两个小时根本做不好;征文更是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发力的结果。

每当学校这样被有关部门惦记的时候,我就会想,学校真是香饽饽,谁都喜欢和它沾上点边。诚然,学校承载着“育人”的任务,而“育人”又是百年大计,需要多方合力,学校以外的力量介入教育应该是好事一桩。但是,窃以为,这样的介入一是有个边界的问题,二是有个成效的问题。

先来说说边界的问题吧。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有一门叫做《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制意识、个人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这些课程中已有的内容,就没有必要用征文、小报的形式再去重复。教育学生遵守交通法规很有必要,让教师在校门口检查家长戴不戴头盔就太过了。

再来聊聊某些介入的成效问题。大多学生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来对待那些小报、征文、小手牵大手活动,事倍功半,或者事几倍而功不到一两成,性价比极低,没有达成介入者预期的目标。据我了解,那些做得很漂亮的小报大多是家长代劳的,他们从网上收罗资料,找小报模板,然后生成,学生全程没有参与。更有甚者,有些征文也是家长或老师代笔的。我一位做教师的同学告诉我,她学生的征文都是她写的。“叫他们自己写,怎么写得好?要求那么高大上,远离学生生活。”她说,“索性我替他们写,顺便得个奖。”你看你看,这样的小报和征文有什么意义呢?

真心希望有关部门再介入学校教育的时候,慎重地考虑一下,此次介入带给老师的是什么,带给学生的又是什么?是负担还是收获?对学生的成长有多大的促进作用?惟其如此,才能让教师专注于传道解惑,让学生专注于学习。

(作者为浙江嘉兴退休教师)

卜玉英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