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爆朋友圈!北大中文系开学典礼海南女生翁千喻代表新生发言,讲解开挂人生

北大中文系 · 2020年开学典礼

新生代表致辞

翁千喻:一点少年气,千里快哉风

翁千喻

9月20日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2020年开学典礼上

毕业于海南中学的

海南琼海姑娘翁千喻

作为新生代表上台发言

惊艳了朋友圈

她以《一点少年气,千里快哉风》为题

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感想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招生办”

2019年暑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暑期学堂里,静默无声。教授袁明站在讲台上,深情地朗诵英文诗歌《Dover beach》(《多佛海滩》)。

诗人马修·阿诺德在多佛海滩写下这首著名的诗,他看见烈风莽原和滔天巨浪,世界选择包容了它们的声音。一百多年后,翁千喻身在众多带着梦想前来的学子中,为教授的朗诵感到无比震撼。彼时,她还是海南中学的一位普通学子。

1919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曾发出历史的先声: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百年来,兼容并包、躬行自由的思想成就了北大之“大”,也吸引代代学子同赴燕园。对翁千喻来说,北大能让她在多元文化中找寻“自己”,亦保持干净纯粹的“少年气”。

初识翁千喻

正是这股感人至深的“少年气”

9月20日

海南人民不约而同地关注到她

她以2020年北大中文系新生代表的身份

走上中文系开学典礼

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也让人们倾听到

当今北大学子的理想情怀

翁千喻的理想就是考上北大,她觉得燕园这片热土本身就是“让人不耻于谈理想的地方”。北大之于她有十分美好的回忆。

参加完暑期学堂的数十天之后,翁千喻作为北大综合营的营员,又一次踏进这个园子。她后来回忆道:“像北大学生一样学、玩、吃、住,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北大的青春与活力。”

她在回忆里写下这些精彩片段。初入燕园时,她每天变着法儿去到各大食堂满足自己的味蕾;趣味运动会上,她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却也笑得开怀、玩得开心;她连续两天聆听大师讲座,从生物数学到语文哲学,“仿佛在各大学科科研前沿走了一遭,只有赞叹连连”;她还骑着共享单车和两三好友在校园里闲逛,打卡各大“网红”景观,一路洒下欢声笑语。

在一次名师讲座上,大屏幕的字幕写着“只要民族没有复兴,我们的责任就没有完成”让她心潮澎湃。畅谈人生、理想,交流对学术和社会的看法,让她“以至于忘记此时正在冷风拂过的凌晨四点半的操场上。”

北大给予深沉的信念和生活的态度使人振奋,但真正步入北大前,翁千喻也走过一段艰辛路程。

从北大回来后,翁千喻投入到了紧张的复习备考中。

她在回忆中说,高三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枯燥乏味,“我就读的海南中学是一所非常人性化的学校,高考备考氛围可谓‘张弛有度’。”在那段时间里,和蔼可亲的老师总能给她带来许多支持和鼓励,“喜欢插科打诨的同学常常让教室充满欢声笑语,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小确幸’。”在那些日子里,她每天看看贴在桌面上的在北大综合营的合照,全身便充满了动力。

他们的二轮复习赶上了疫情和网课,“呆在家里日复一日地学习,其实学习的效果倒没有打折扣,但无形的心理压力才是最可怕的。”她回忆道,没有同学好友的陪伴,没有教室学校的环境,心理上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迷茫等负面情绪。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招生办”

伴随着高考的临近和成绩的波动,她有段时间开始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对自己感到非常失望,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在许多难过的夜晚,她曾一遍遍地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重新回到北大。所幸,她认识的北大学姐学长们会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之余与她聊天谈心,也经常会安慰她、鼓励她。

“他们的无私支持让我既感动、又感激。有他们的陪伴,好像所有的坎儿都可以迈过去。”翁千喻说,北大与北大人于她而言就是“譬如北辰”的存在,“不管前路再怎么黯淡,只要想到梦想的地方还有人在等我、还有人相信我可以,便总有勇气继续前行。”

在考高考语文时,因为紧张,她犯了“从小到大各种考试中从没犯过的、我觉得不可以原谅的低级错误。”她回忆,那天中午,她几乎没吃下饭,也没睡着觉。下午考数学时,大脑很长时间处于几乎空白的状态。第二天上午,班主任和她聊了许久,“她告诉我,我最需要学会的是‘与自己和解’ ”。她觉得不能用现在的自己去要求考场上的自己,所以尽力调整好心态,努力但有些煎熬地考完了剩下的考试。

说起来,北大是我国比较“特殊”的大学,它“特殊”在,既没有官方指定的校训和校歌,还有一个有名似无名的“未名湖”。而这些种种,让多少学子魂牵梦萦。

在北大中文系开学典礼上发言时,翁千喻畅言:“学习中文的我们……应叩问这个时代向何处发展,探寻文学的世界如何建构,思考生命的存在与意义,分辨人性的美丑善恶。” “希望我们保持着探索的激情和热情,怀揣着对万物的感受力和共情力,‘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这番壮怀激烈的话语,很难使人同这位戴着眼镜、尚有满脸稚气的女孩联系起来,又讶异于她博远的眼界。

可她说,当知道自己可以考上北大中文系后,“除了一点侥幸外,内心其实十分平静。”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招生办”

在许多人眼里

考上北大的人

有灿烂的“光环”所加持

但她觉得自己

“就是一个幸运一点的普通人罢了。”

她打了个比方,考上北大这件“普通的事”,跟小朋友花了三天终于把积木搭好、跟中学生苦思冥想做出来一道数学题,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经过努力,终于达成自己的目标。”她说,目标没有大小高低,只有是否符合自己的内心,所有的努力都值得被尊重,“无需赞美,无需欢庆,无需高捧,就是这样而已。”

对学弟学妹,她也有寄语。“你只要认真地经历这个过程就可以了!学习再累也不要忘了‘努力加餐饭’,晚上可以早点睡觉才会更有精神。”

对呀,很多事都是这样,所付出的,所热烈过的,认真地努力并期待那个结果,有开心的时候,也有难过、悲伤和怀疑甚至哭泣时候。但没有认真经历,生命便无所附丽。

翁千喻说,她希望北大会成为她的骄傲、精神和信念,而不是她的标签、定义和资本。或许她的北大印象——将要抛弃过去所有的印象,留给未来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经历了——这也是她的“少年气”。

1952年,北大迁入燕园后,《燕园情》传唱校园内外,早已是代代北大学子心中的“校歌”。在激荡的年代抑或安稳的岁月,不变的唯有“燕园情,千千结”。

愿这位从琼岛步入燕园的姑娘能永远保持纯粹热烈的“少年气”,愿她永有“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以下是翁千喻发言的全部内容

一点少年气,千里快哉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七月的风,八月的雨,九月的我们终于在这里相遇。我是中国语言文学系2020级本科生翁千喻,很荣幸作为新生代表,在这里谈谈自己的感想!

我很早就立志要考上北大中文系,而在我心中埋下学习中文的种子的是一位语文老师。她并不年轻,但始终保有着一种“少年气”。她的课堂充满着感发的力量。讲到激昂处,她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眼里闪烁着熠熠星光;讲到哀伤处,她的眼中会因共情而噙满泪水。她引导我们以一颗赤子之心去贴近文本,感受文字下涌动着的情感,体验生命的感动。我想,这种“少年气”,正是我们中文人不论走出多远都需要保有的气质。所以,今天,站在中文学习的起点上,我想谈谈“少年气“。

少年气是无与伦比的激情、好奇心和求知欲。

孩子似乎比大人更接近于思想者,因为孩子会惊讶、会疑惑、会探索、会不断地问“为什么“,而许多大人早已在生活中学会了麻木接受与习以为常。一年前,我曾经在北大见过一位年轻的保安,在繁重工作之余,他总是手捧一本书,认认真真地阅读、记录。他的眼神让我至今难忘——那双眼睛饱含着纯粹而又热烈的情感,那是对知识的极度渴望,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想,这样充满好奇和不断探索的灵魂大概是丰盈并且自足的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源:北大中文人

作为中文人,我们也需要拥有这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中文的我们,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叩问这个时代向何处发展,探寻文学的世界如何建构,思考生命的存在与意义,分辨人性的美丑善恶。同时,我们也需要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充满好奇。因为不同的学科都是发现世界本质的一种方式和视角,而中文学习的旨归就在于认识世界、认识人类。希望我们永远像今天的少年一样,敢想敢做,保持着探索的激情和热情,怀揣着对万物的感受力和共情力,“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少年气是永远向真向善向美的理想主义。

在我的理解中,“理想主义”并不是脱离现实后的幻想,而恰恰在面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利益纠葛和诱惑时,保持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态度。在与中文系同学相处的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我听到最多的词语就是“喜欢”和“热爱”。在军训的休息时间里,当同学们谈起她们心之所向的语言、文学时,脸上总是满溢着心灵深处的平和和喜悦,真是“眼里有火,心中有光”。那种少年的单纯、坚定和热忱让我心生敬意。

我常常会感动于一些经典的作品跨越时空的力量,它们让几百甚至几千年后的读者阅读时都能热泪盈眶。语言和文学是人类美好的创造,它们永恒的主题正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真、善、美,这样美好的追求深深植根于每一个浸润书香的少年的心中。虽然,现实社会远远比文学的世界存有更多的阴暗面与复杂的利益关系,但至少,我们可以保有一种少年的信仰——我们相信真理会战胜愚昧,相信善良将永远闪光,相信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相信我们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中捍卫自己的精神家园。适应社会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也许我们不得不调整自己来与周围的世界和解,但是,学习中文的我们,不应当抛下少年的心气、忘记向上的姿态。

少年气是豪气、是勇气,是“萤烛末光增辉日月“的担当精神。

疫情之下,我们的国家正在面对一个混乱而又危机四起的世界,人们在追问“我是谁”“我该相信什么”。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我们中文人肩头的责任更加清晰——构建起国家民族的身份认同与价值认同。

如果我们能够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吸纳先哲的智慧,我们也许可以观照当下,破解当代社会的发展困局;如果我们能够一篇篇经典的文本中勾勒出中国人的集体性格,我们也许可以从更高的维度理解中国的抉择与方向;如果我们能从千年文脉赓续中探索出烛照华夏儿女心灵的民族价值观,我们也许更能明白在多种思想冲击的时代应该坚守什么、放弃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更加重要的是,中国的语言和文学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学习中文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我是谁”,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的身份,从而更加认同我们的民族。一个心念故乡的人,无论走多远都不会迷失前行的方向;而一个记住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来的民族,无论经历多少的风雨都不会停下向上的脚步。

个体的力量也许微弱,但是,年少就是敢于做梦、敢于拼搏的年纪。我们为这个国家记住来时的方向,就会有更多的人走上前进的道路。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希望这份少年气,能伴随着我们在中文学习之路上砥砺前行,拥抱我们的星辰大海。

谢谢大家!

翁千喻

高中毕业于海南中学

高考考了900分!

那么

这位少女与海中

又有着什么故事呢?

听她讲给你听!

有趣的海中 卓越的你

节选自翁千喻文章

海中是一个能够让你对知识感兴趣的地方。

我们海中初中部的同学中考前最爱说的话就是“走过这两百米”,几乎每个同学的梦想都是继续留在海中。

我常常因为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过于入迷而错过了吃饭的时间,也很享受坐在榄仁树下遍览经史子集、品味春花秋月的诗意时光;我的课余时间总是安排的满满当当,每天都有新的体验、新的发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认识许多学长学姐,在升入大学后不仅成绩优异,而且综合发展,在各个方面都表现突出。

初中时,我在校学生会参加了三年的学生工作,克服了自己性格中的羞涩和胆怯,明白了表达和沟通的意义;升入高中后,我体会到了海中这个平台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海中,经常会有到外省参加活动甚至出国访问的机会。一个接一个到来的机会,让我能够更多地尝试、更好地锻炼。多次的模拟联合国活动增长了我的见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也教会我如何与多元文化共生共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职场体验、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让我第一次写出了属于自己的论文,享受到学术研究的快乐与满足,也领悟到实践与体验的重要性;丰富的国际交流活动让我与外国的同龄人共同生活、友好交流,锻炼了我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和改变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增强了我作为“地球公民”的责任感。

翁千喻

2020.07

热门推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商报全媒体 椰网/海拔资讯APP记者 魏铭纬

综合:北大中文人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招生办微信公众号、校园快报

编辑:陈碧玉

审核:谢庆培

监制:张慧莹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