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章的作者是位宾大教育学硕士的爸爸,今天和那些未来考虑让孩子出国读大学的家长们讨论一个非常关键的话题:出国前读书到底选择公立校还是国际学校?他认为,规划一定要提前,觉得孩子还小,或者现在不考虑出国的家长,一定不要因为孩子还小就觉得这事和自己没有关系。“看清大势,提早规划,比你只给孩子一个选择,临到跟前两眼摸黑强。”
作者:大眼睛爸爸
本文原文来自:大眼睛爸爸
01.
中国未来的出国人群会越来越多
首先,富人阶层的孩子们已经在国外了,包括富人阶层的孩子们的孩子们。其次,中产阶级受教育程度高,接受国际教育理念的程度也高,这当中又有一部分人本身就是海归,所以大部分人是孩子出生之前就基本确定了孩子将来要出国读书。还有一些孩子本身就是外国籍,我们说的出国,对TA们来说是回国。
70后中产阶级父母有相当一部分选择让孩子在研究生阶段再出国。一来觉得大学在国内,孩子还不成熟,大一点再走;二来成本也可以接受。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国外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所以K-12阶段的教育策略就全部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如何让孩子读名校本科?
由此产生了千般纠结,万种恩怨。
为了把各种情况一一道明,我需要从高中讲起。
高中有三种选择:
A.国外读高中
B.国内读国际高中
C.国内读公立学校的国际部
进一步细分:
A.国外高中
A1. 国外重点高中,简称重点国外
A2. 国外普通高中,简称普通国外
B.国内国际高中
B1. 录取结果好的国际高中,简称重点国际校
B2. 录取结果一般般的国际高中,简称普通国际校
C.与国内公立名校有关的国际部
C1. 国内公立名校国际部,简称重点国际部
C2. 国内一般高中的国际部,简称普通国际部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说过:国外名校,特别是美国名校在录取的时候特别看重出身。所以从我上面的三类六种的分法里面,一定是名字里面带“重点“两个字的最受青睐。
重点国外,重点国际和重点国际部是名校的主产地。其它的途径出国也很容易,选项也很多,但是无法满足中国家长们内心的名校情结。
02.
不同方案的投入比
A方案是搭钱搭人型。所谓搭钱,就是重点国外很贵,特别是美国。当然,也有性价比更好的,我以后会讲。但是对于不差钱的来说,这些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去就去最好的,甚至不惜搭上妈妈,这就是陪读。
B方案倒是不用搭人,搭钱就可以了,但是B1的数量少得可怜。全中国也没多少,所以竞争也是非常激烈。B2倒是比比皆是,这几年国际学校雨后春笋一般,但是真正在高中阶段形成整套战斗力的不多。教育是个长期的事儿,真不是狠砸几年钱就能砸出来的。
C方案是搭钱搭房型的。因为要从公立体制内杀出一条血路来,首先就是学区房,然后各种超前补习,一关一关地筛人,一直筛到 C1。这也是 C1的录取结果比其它大部分的类型要好的原因:学苗好。这个是动用了整个公立教育体制的力量筛选出来的一批孩子,是纯鸡娃。
出国家长群由此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海淀家长为代表的人群,孩子主站场是 C1+A1(重点国际部+重点国外),一部分狠拼公立体系的最优资源,一部分把孩子送出去读书。
第二类:以顺义家长为代表的人群,孩子的主战场是B1+A1(重点国际校+重点国外),一部分狠拼国际学校,一部分把孩子送出去读书。
第一类和第二类在 A1上重叠,但是由于 B1(重点国际校)的数量低于 C1(重点国际部),所以:
A+C1 >A1+B1,海淀方队的胜算更大。
第三类:观众。
未来几年中国的国际学校会有一轮洗牌。是否被洗掉,关键在高中的出口。如果国际高中最后的录取结果不够好,在自己体系内培养的学苗在高中阶段就会转学去国外,后者向更好的高中集中。最后形成一小部分名校,带一大堆普通的学校。
这就是20/80法则。公立学校用了几十年,已经完成了这个分层。现在是国际校分层的时候,江湖格局怎么定,就看这几年了。
03.
出国后的圈层问题
高中的江湖形势分析完毕,下面说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孩子出国以后的圈层问题。
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期望和价值观,所以不同的期望和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不同的道路:
1. 一类父母希望孩子未来在国外,成功融入。这类父母大部分已经在移民或计划移民中。有些微信群里的家长,其实全家都已经在国外几年了。房子已经买了,花园里也种上西红柿茄子和豆角了,孩子也已经上学,看起来跟ABC差不多。
2. 另一类父母希望未来孩子在国内叱诧风云。自己也不想离开,也觉得孩子回来有更大的发展。
3. 当然大多数人希望孩子未来两边通吃,该占的便宜一分都不能少。
第2和第3类都绕不开一个问题:孩子将来在多大程度上要在华人圈子里面混?
我想大部分人都离不开华人圈子吧。近来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将来的优势语言是中文,而不是英文。
这个说法不无道理。华人在西方人的世界里面,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到不了主流,华人碰到玻璃天花板这类故事很多很多,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20年前就有人讲,等到故事主角的下一代长大了,还在讲类似的事儿,其悲愤有过之而无不及。
许多华人的成就感是在自己人圈子里找到的。用自己的圈子积攒出世界级的实力,再去和西方人角力,这的确是一个策略,马云就是这样干的。
那接下来的问题就变成:孩子要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中国的文化身份与认同的问题了。说得再直白点,需不需要保留中国人特有的“聪明”,免得将来和同胞打交道的时候过于懵懂。或者说得更直接,要不要保留“地气”?
不用担心!
有的家长会问:从小在国际学校里接受教育,长大后会不会过于单纯,不接“地气”呢?我觉得这个是多虑了。只要学校在中国的国土上,不管是用什么语言教学,孩子不可能和周遭的世界隔绝,对咱国的文化的渗透力要有自信。
我见过很多在中国混的老外,刚来的时候两眼都是纯真,待了一段时间,眼神先中国化了,比我们还鬼道。此外,就如同我在以前的文章里写过,单纯其实是一种更宝贵的美德。社会经验每个人都能学会,就是早晚的问题。吃点小亏,受点骗啥的,都是成长的过程。
所以在保留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处事方式这个维度,我不认为选择国际学校并学习国际课程一定是个劣势。
04.
总结8条选择建议
考虑到上面的种种因素,我对于选择公立还是国际的看法如下:
1. 国际学校的教育理念,的确比公立好。课程设计也更合理,能够培养心理健康,发展更全面,速度也更合适的人。二年级的时候不会写作业写到半夜。
2. 中国的公立学校也在发生变革,变革的趋势是和国际学校越来越相似。比如,国家在下大力气遏制超前教育,就是要让教育符合客观成长的规律。
3. 选择学校时,软件比硬件重要。软件包括:课程、师资水平、学生平均水平等,特别是师资。中文老师可以花高价从公立学校挖,但是外教水平和管理很重要。
4. 国际学校家长相对公立校家长客户体验更好。不用替孩子进班扫地,也不会被班主任指着鼻子批评。
5. 从公立小学转国际初中容易,从小开始外语学习不间断就可以了,但是从国际小学转公立初中比较难,考试题目的难度不是一个级别的。
6. 如果房子已经在公立重点的门口了,开窗户透透气就能闻到操场上的人气,毫不犹豫进公立重点。
7. 如果笃定孩子出国,并且如果公立重点小学入学竞争实在太激烈,果断选择国际学校。别根据硬件选,要看软件。
8. 如果没有选择公立重点,也没进国际学校,选择离家近的小学,课余时间溜溜英语,用好社会教育资源。初中高中再确定重点国际还是重点国际部,也没啥问题,我家娃就是这种情况。
05.
小结
大家不要焦虑,特别是把自己对号入座到第三类的家长更不要气馁,这么多年来,我看到很多一类和二类的鸡血家长最终进入了第三类。
因为名校的名额太有限了,大部分人最终还是落在80%的范围里面。
所以我们要大气,做好接纳的准备,给TA温暖给TA爱。
但是我们真的不要幸灾乐祸。教育不是简单的函数,输入 X,就一定得出 Y。哪有那么简单啊!不要总是用录哪个大学判断教育策略是成功还是失败。我认识很多从第一第二类回到第三类的家长和孩子。他们本身的历程,就是成长。
我认识一些孩子,高中就一个人远渡重洋,到国外读书,大学录取的结果,没有本土名校的好,但是他们培养出来的自强自立和豁达的性格,看着就让人喜欢。
我也知道国内某所知名的国际高中,很多孩子抑郁退出了。因为竞争压力太大了,全是学霸中的学霸。
所以,大家真的不要太鸡血,要量力而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教育本身超越教育的结果。不要用孩子一生的成就多少去衡量教育,要用孩子一生的幸福感多少去评测。
幸福感怎么定义呢?我们老板是这么说的:
“ 教育越成功的人,幸福感越高,因为幸福感等于成就除以欲望。成功的教育能够在带来成就的同时,让人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明白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当然,老板跟我们讲话的时候,已经成功地控制了我们的欲望。唉!老板就是老板。)
与大家共勉。
作为一个6岁男宝的爸爸,用“理性、冷静、富有逻辑”的父亲视角,和您分享藤校理念如何贯穿家庭教育,并专注英语、思维和国际教育。在这里,不传递情绪,只传递理念,不制造焦虑,只分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