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痛,绝不是“无力抚养”这样简单,更多的是“无心抚养”,身体上的疼痛可以恢复,但心灵上的伤痛却很难愈合。
曾经在网络上看到一个热门话题:原生家庭能不能决定孩子的一生?这个问题最初来源于一部纪录片,名叫《人生七年》。
49年追踪14个孩子,揭露了残酷真相,原生家庭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这部纪录片当中,导演为了讲述人一生的真实经历,他挑选了14名儿童,其中有4个女孩,10个男孩。
他们的出身也各不相同,5个孩子来自富裕的家庭,2个来自中产家庭,4个工人阶级,1个孩子出生在农村,2个孩子被抛弃在孤儿院。
而这项实验也历经了49年之久,导演从他们7岁开始,到56岁结束,每七年为一个周期,记录原生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但当这项追踪被拍成纪录片公之于众时,残酷的真相也揭开了谜底。
在中产阶层中出生的两个孩子,从小读的书籍就是《金融时报》,长大成人后,他们风雨飘摇,读名校,成为精英,开公司,甚至垄断社会优质资源。
而出生在贫困家庭中的一个孩子领取了14年的救济金,过着一直清贫的生活,居无定所,重复着过去的家庭模式。
而出生在底层家庭中的一个孩子,工作十分不稳定,经常会遇到失业,而她的后代和她一样,这种原生家庭模式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景象。
但这14个孩子之中,有一个“异军突起”,他虽然从小生活在农村,但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名校,28岁成为了一名核心研究人员。
于是,当再次回到原生家庭能不能决定孩子一生的这个问题中时,我们得出了一个最为真实的答案:原生家庭虽然不能决定孩子的一生,但却能影响他们一生。
我们为什么会讨论原生家庭?其实不必在意,你才是自己生活的专家
从后现代叙事心理学视角上来看,每个人对自我的评价,是从一个个故事中“堆积”出来的。换句话说,我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取决于给自己编织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当我们内心接受了一种理论时,未来就会按照这个“预言”继续走下去,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如果你觉得自己深陷“原生家庭”的噩梦,那讨论原生家庭是一个好的解决方式,因为过去可以让你认识到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并给予你更多的希望,去探索未来的可能性。
其实人生的课题不是简简单单的线性因果论,而是非线性的,你可以利用一切资源,去重新创造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故事。
但如果你只关注到故事的负面作用,那你就很容易被关在悲情的“囚笼”当中,把那些美好的事物统统扼杀掉,但其实你大可不必。
从时间的维度来看,你是自由的,活在当下,可以探索未来的可能性,至于在什么时候探索,取决于你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从原生家庭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父母并不完美,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们在努力变成一个合格的父母,但最终是否实现了这个目标,因人而异,或许他们真的尽力了。
原生家庭并不可怕,我们甚至可以用一生来探讨它,只有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探究童年经历和原生状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的苦楚。
毕竟,你才是自己生活的专家,也只有你能拿回你生活的主动权和自由权,这种自由,需要我们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待,那些让我们生活受到限制的理论,因为长大后,父母不能给予我们的那些东西,我们可以尝试给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