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走过千山万水,未来仍需跋山涉水。”9月22日,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司长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00万人,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更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也是在22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研究生教育发展做出了全面、宏观的战略部署。
确保学位授予含金量
洪大用介绍,就目前来看,一些单位内部的质量管控不到位,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位“注水”现象。
怎么拧干研究生学位的水分?
洪大用指出,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对于学生的培养要严格学业管理,导师自身要以身作则,秉持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育人上,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对学生来说,要在学业上进行投入,认真落实学习的各种环节,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报效国家、报效社会,养成严谨自律的行为习惯。
“在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的各个环节,相关专家要真正硬起来。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评审,把好学生培养的各个关口,特别是把好毕业审核、论文答辩等关键关。”洪大用还强调,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完善管理规则,加强学位论文抽检,加强对各个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检查和诊断,健全处理学位“注水”、学术不端行为的机制,推动分类评价,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学科和不同层级的学位,制定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
此次《意见》也提出,要严把入口关、严把过程关、严把出口关,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大分流力度,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同时,要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表示,江苏省积极推动高校建立健全研究生的分流淘汰机制、时限终结机制和学术不端的零容忍机制。去年,江苏省应届毕业生按期毕业的是4.2万多人,延期毕业8200多人,分流淘汰758人。
培养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人才
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意见》也强调,完善“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与调整机制,引导建设高校和学科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蔡长华表示,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科学技术的解决方案,要加强重点急需领域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学科专业“建什么”、“怎么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蔡长华表示,针对经济社会需求和未来学科发展方向,要建立国家重点支持的学科专业清单,健全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引导机制,提升学科专业体系与现代化强国的匹配度。“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医学攻关等相关学科专业纳入清单,在招生计划、人才引进、资金投入、职称评审等方面优先支持。”
人才培养,怎么才能招得够,招得好?蔡长华指出,接下来还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招生计划调节机制。强化基础研究,依托“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建设一批基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
为了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解决科研和经济“两张皮”问题,我国将建设一批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把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有机衔接,努力推动研究生教育和经济社会相互促进、高质量发展。
掌管钱袋子的财政部也发话了。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副司长吕建平说,中央财政会持续强化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倾斜支持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紧缺研究生培养,鼓励高校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强化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增加高校基本科研投入,支持高校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自主开展基础性、支撑性和战略性研究。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来自新华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