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因为疫情,今年北京中小学的寒假提前了。
往年没有疫情时,米粒妈身边的妈妈们,早就开始报名各种游学冬令营了。
这几年,名校的游学营可真太火了。
之前,伦敦、剑桥、牛津等名校就都被中国孩子的“游学军团”占领了
借力这些顶级名校,英国也是火得不行了。
身边去过的妈妈们都纷纷表示(凡尔赛):太喜欢英国的氛围、文化、精英着装、礼仪礼节、口音、素质教育。
让米粒妈好奇的是,这么迷人的英国,这么迷人素质教育到底说了啥?作为纪录片小能手,今天,米粒妈先给大家介绍两部超好看、节奏超快的纪录片,他们都聚焦在英国顶尖贵族学校上。
看完后,相信你会跟我一样惊呼:英国顶尖人才玩起来的“素质教育”,真叫一个叹为观止!太6了。
第一部:《我的生活:伊顿公学》
顶尖公学素质教育的基础:
成绩、成绩、成绩!
体育中考、美育中考被提上日程后,米粒妈看到很多人喜欢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拿来对比,拉一踩一。
其实真没必要。
米粒妈记得英国顶尖校(地位等于海淀“六小强”)伊顿公学前校长Tony Little说过:
“伟大教育的核心,是基于考试区分出真正优秀的学生!”
所以,米粒妈请大家别再误会了,英国公学学生的成绩真的非常能打。
伊顿的学生参加A-level考试(英国高考),成绩几乎都是优秀的。
其他公学也是一样,比如凯特王妃待过的莫尔堡公学,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有A或A+的成绩。
米粒妈推荐给大家的第一部纪录片《我的生活:伊顿公学》,就跟拍了三个来自一般家庭的孩子,在顶级校伊顿公学一学期的生活。
这三个孩子恰好拥有三种不同的肤色:
黑人法拉,目标明确,妈妈从出生时就希望他进入伊顿(也是虎妈代表)。
做了很多准备,小学时虽然读的是公立学校,但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拿到奖学金。
华裔詹姆斯,家里开一家中餐馆,10岁多就取得了英国中学毕业会考数学A的成绩。
小家伙对公立学校学的东西不满足,就申请了伊顿,顺利拿到奖学金。
白人西奥,与前两位相比,更像是咱们说的特长生,他连续三年拿下了全郡游泳冠军,也靠奖学金进了伊顿公学。
让米粒妈振奋的是,三个牛娃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
但没多久,他们就感受到了这里与众不同的氛围:每个学生都想得到全A。
因为伊顿有项特别的制度:分级制。
学校会按照每个学科的成绩,把学生分为不同等级。
学期末还有考试,学校会根据考试成绩的好坏对学生进行调动。
谁都不想在低等级徘徊不前,即便是靠奖学金进来的学生,也要特别努力才行。
米粒妈看到这,觉得伊顿跟新加坡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能瞬间把孩子的节奏调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我有个闺蜜刚从新加坡归来,接下来准备818新加坡更加惨烈的教育制度)。
所以,在纪录片里,米粒妈能明显感觉到,每个孩子为了成绩,都开足了马力全速前进。
牛娃的世界想要拔尖,就是得付出200%的精力。
法拉成绩本来就不错,但他依然时刻绷紧弦,害怕因自己粗心大意,失去1分,随时被其他人顶替排名;
詹姆斯也是,疯狂到放假后,从不敢休息,周末8点起床赶论文、做作业;
“特长生”西奥,为了追平成绩更拼,每天6点多起来就开始看书、预习。
很快12周过去了,3个孩子一共经历了420节课、50多个小时的家庭作业。
期末考试要来了,米粒妈发现,本来已经习惯镜头的孩子们,看起来还是有点紧张了。
所幸,考试结果下来,三个人的成绩都不错。
但,让米粒妈意外的是,孩子们在拿到成绩单后,还会自我提醒:下学期得要更加努力才行,保持住成绩。
这样,他们才会变成一个真正的“伊顿人”。
其实,不仅是英国的顶级公学,美国的私立中学也是一样,美国加州最好的高中惠特尼高中,这里有一组魔鬼数字:4。
4个小时睡眠,喝4杯咖啡,才能拿最高的GPA 4.0成绩。
为了成绩,英国、美国的好学生也得“头悬梁,锥刺股”。
看到这些孩子拼成这样,米粒妈一直在说:很多人真的误解了素质教育了。
以为让孩子快乐长大,多上几个兴趣班就算素质教育了,成绩并不重要。
真不是这样!
米粒妈记得,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是激励、是唤醒和鼓舞。
米粒妈认为,好的教育就是去点燃孩子对梦想的渴望、对成功的欲望、对知识的兴趣。
考试虽粗暴简单,但却是点燃孩子欲望的最好方式之一;成绩则永远是放之世界都通用的“护照”。
《哈罗公学:一所真正的英国学校》
公学的精髓:全人教育
素质教育在成绩的基础上,还有一个词,就是“全人教育”。
米粒妈通俗点讲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那英国公学是怎么做的呢?
体育是第一要义。
顺便提一下,当年凯特王妃来到莫尔堡公学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曲棍球,后来她还成了曲棍球队队长。
J.K.罗琳的小说《哈利·波特》中,哈利受欢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他是魁地奇比赛中的英雄。
这部小说里的霍格沃兹魔法学院原型也是英国的公学。
米粒妈推荐的第二部纪录片《哈罗公学:一所真正的英国学校》中,就可以看到体育在公学教育中占有多大比重。
画面中的这个孩子叫弗雷迪,在哈罗,他生活的宿舍叫西阿可里。
原本,西阿可里宿舍最大特色是音乐,每次都能夺得学校音乐类比赛的第一名,但体育方面却比较弱。
为了弥补这个短板,不服气的小伙子弗雷迪决定和宿舍的小伙伴参加人少、但难度系数高的橄榄球比赛。
比赛当天,不能上场的同学也都来了,在旁边当起了拉拉队,为自己的宿舍打Call。
方式也非常的“西阿可里”宿舍风,用乐团来应援。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想法:努力去试试。
没想到,试一试的结果很理想:西阿可里队一路跌跌撞撞,杀进到了半决赛。
只是,这次的对手就不简单了,哈罗公学体育实力最强的宿舍。
米粒妈隔着屏幕,也能感觉上孩子们在场上的激烈对抗。
可惜,奇迹没有发生,西阿可里队还是输了。
这时,镜头也转向了主角弗雷迪,在比赛中,他锁骨不小心被撞断了,在去医院前,躺在草坪上的少年,依然一直和队友念叨着比赛。
米粒妈突然好像看到少年漫画的情节一样,太热血了!
除了各种体育比赛外,哈罗公学还很喜欢户外越野训练,感觉像军训徒步。
过程中,也少不了团队合作。
还有长度堪比半马拉松的长跑比赛,等等。
这么热闹,除了锻炼孩子的身体外。
还有一件同等重要的能力,也就是记录片子里一位舍监所说的:
孩子们有好胜心是好的,但有时候他们也要学会接受比你更强的人。
妥妥的身体和心理双重锻炼。
米粒妈插播一下,其实,重视体育的不仅是哈罗公学,伊顿公学也是一样。
伊顿的学生,每隔一天就有一节体育课不说,每天还要走6公里以上的路程,去赶赴各个教室上课。
看到这,米粒妈突然想起打破拿破仑的惠灵顿公爵说过一句话:
“滑铁卢战役是在伊顿公学的操场上打赢的。”
此外,除了体育,让米粒妈眼馋的是,英国公学直接将兴趣班“开”在学校。
像文学、艺术、戏剧这样的课程,并不是正式教学的一部分,但是就像体育一样,会一直贯穿孩子的学习生涯。
顶级名校相信,通过戏剧、文学可以让孩子感知自己,接触新领域,可以打破舒适区,成长得更快。
▲卷福就曾在哈罗公学读书
米粒妈在了解英国顶级公学时,一个朋友的娃在读哈罗,他说了一件事,我又被深深触动到:
哈罗这些学校会时常请到各领域的名人来做学校演讲,但这些活动都是学生自己组织的,学校从不直接参与。
学生们不仅仅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认识的人、电话、邮件等等)邀请到名人,还要安排好交通、晚餐、招募观众等等。
一系列流程下来,米粒妈只能说,这绝对是一场不动声色的领导力培养。
米粒妈还记得,有人问过威斯敏斯特公学的校长一个问题:你认为英国最重要的理念是什么?
校长回答:
“我们关注的 不仅仅是课程、教学和测试,还鼓励年轻人全面参与社会……教孩子独立、批判的思考方式。”
所以,在英国6年级学生的“解决问题”课上,老师经常给出经典的“电车难题”:
“火车刹车突然失灵,前面铁轨上有4名工人,如果右转的话,有1名工人,作为司机的你,怎么选择呢?
如果只有1名工人的铁轨已经暂停使用了,你又该怎么选择?
如果不是工人,是4个小朋友,你还会怎么选择?
如果……”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看起来大而无用,但会提醒孩子不断质疑、辨析、思考。
别小看这种思考方式,孩子们得通过系统分析、处理已有信息、形成论据,从而得出结论。
具备这些能力的孩子,更容易清楚自己的目标,以及了解自己需要怎么做才能达到目标。
这对于未来的领导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看到这儿,米粒妈不禁拍手:不愧是培养精英的公学啊,这堂课真精彩!
米粒妈越来越感觉到: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是让孩子上几个兴趣班玩玩、不是表面上的岁月静好、更不是学点贵族孩子的派头。
它是用学校、家庭的力量去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赋予他突破自我、不断精进的勇气和社会责任感。
正如《我的生活:伊顿公学》中华裔男孩詹姆斯说的:“在伊顿了解得越多,就发现自己要担心得越多。”
米粒妈认为,当一个孩子,在经历了刻苦、自律的磨练后,面对舒适圈和诱惑。
他依然愿意为理想、为热爱,不断努力、不断突破自己、不断承担更多责任时,这才是真正的、接受过“素质教育“的模样吧。
虽然,这个世界上,有钱、有资源、能上名校的永远只是那一小撮人,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名校中看到普世的真相:
努力才有好成绩、体育竞技时想赢就是要去拼、什么事得自己去尝试才知道方向。
其实,星辰大海都在孩子的眼里!
以上,与所有父母共勉!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