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一冷,幼儿园的出勤率明显变低了。我儿子的班里,几乎每天都有五六个孩子请假;就算不请假,也基本上姗姗来迟。
每天早上9点的做操时间,全班居然只有稀稀拉拉的五六个人。三个老师管着五六个孩子,未免显得有些冷冷清清。
我们幼儿园请假是需要附上原因的,有些可爱的家长直接在群里这样请假:
“小林老师,我们家朵朵现在还没有起床,今天直接请假了”。
老师们能怎么办,她们也很无奈呀。
我们家四岁的豆豆小朋友,自从入冬以来,出人意料地每天都能自主醒来。
一醒来先听个小故事,然后就要求我们协助他穿衣服;随后洗漱用餐样样干净利落,半小时以后就可以出门了,他说是要争取第一名到幼儿园。
老师们都说,豆豆小朋友的进步实在是太快了。
要知道,豆豆同学上半学期还是个拖拖拉拉的孩子。那时候天气还不冷,但是每天晚上迟迟不愿意睡觉,早上不肯起床,就算叫醒了也是起床气十足,不墨迹上半小时,基本起不了床。
为此我想了很多办法,也读了很多书,查了很多资料,也终于成功地让孩子成了一个“有基本时间观念”的孩子。
孩子的拖拖拉拉,第一个原因是能力达不到。
比如,你对一个三岁的孩子说,要抓紧时间,还有15分钟就迟到了。
孩子很有可能就一脸懵:15分钟是多久呀,15分钟很长吗?
因为年幼的孩子尚未建立起时间的概念,对时间既不理解,也毫无感知,所以更谈不上管理时间。
因此,家长老师需要扮演这样的一个角色:帮助孩子安排好时间,并逐渐过渡到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从而越来越自律,真正做时间的主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安排时间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时间应当安排满种种吸引人的活动,做到既能发展他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又不损害童年时代的兴趣。
我做的第一件事,是给孩子买了一个他喜欢的闹钟,这样一来,模糊的时间就变得准确了。
每次闹钟一响,孩子就知道,该起床了。而且,我也没有因为今天不用上学而允许孩子晚起,一周七天,天天坚持7点30分的闹钟。
我做的第二件事情,是让孩子有一个缓冲的时间。以往我都是苦口婆心地安抚孩子的情绪,等到孩子同意穿衣服,至少10分钟过去了。
于是我就跟孩子约定,闹钟响了可以先不起床,我们可以听一个5分钟的小故事,故事结束就必须穿衣服了。
豆豆小朋友爱听故事,为了听到喜欢的故事,起床这件事也变得有动力了。
孩子的拖拖拉拉,还有一个原因是习惯尚未养成
还有些孩子,表现为间歇性拖拖拉拉。
比如,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孩子,平时不上幼儿园的日子,比如节假日和周末,天一亮就急着要起床;但是一旦到了要上学的日子,呼呼大睡到8点还不带醒的,那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情况归根结底就是习惯没有真正养成。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指出,一个好习惯的培养要从模式、开始和快感反馈三方面入手。
首先是模式。
稳定的模式才有利于习惯养成。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都有要有章法。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没有章法,不容易形成习惯;
还有一些家长喜欢见缝插针,比如现在有空,就逼着孩子背一首诗;这样的行为对养成习惯也是一种阻碍。
第二是开始。
我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你希望孩子形成什么样的习惯,一定要事先想好,并且从第一天开始就一定要这样做。只有在最初的时候,就立好规矩并且严格执行,始终保持清晰的边界感,这样才有利于养成习惯。
第三是快感反馈。
孩子是有感情的。当孩子完成某一项任务的时候,后面应该有一个让他觉得快乐的事情,作为他完成这项活动的一种奖励。
如果孩子是从一个痛苦的活动向另一个痛苦的活动,那么就很难形成习惯。
比如,我前面的做法,起床以后让孩子听个故事,孩子心情就好了,动力就有了,习惯也养成了。
而有些家长,给孩子布置了一堆的任务,语文做好了做数学、数学做完了背单词……作业一项接一项,没完没了。孩子根本就没有希望可言,因此很容易触底反抗:那我就磨磨蹭蹭做吧,反正我有做不完的作业。
“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对时间的掌控”。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既能高效地学习,又能有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