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成长的重要公式:生活品质>学习品质。
对于只关心学习的家长来说,这个公式显然不符合他们的胃口。
不知道这些家长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总是感觉孩子在应付学习,既没有学习热情,更不讲究学习策略。
原因是为什么?就是家长过多的关注甚至强迫!于是,孩子们对学习的态度是“为学习而学习”。
“为学习而学习”是学习的大忌。学习是人类的本能,不是强迫来的。如果学习需要别人强迫来做,那么一定会有逃避学习的方法。
很多孩子把聪明劲用在了如何对家长隐瞒真实情况,如何逃避功课,如何减轻家长的处罚和责备,而不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比如有的孩子会把字写得大一点,写满一篇,这看起来字数会很多。有的孩子会打着与同学一起学习的幌子,其实是为了方便抄袭作业等。
这一切都是缘由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过分专注,让孩子从小以为学习是为家长而学习。
试想,一个生活上马马虎虎的人怎么可能在学习上表现得一丝不苟?在杂乱无章的房间里人怎么可能在学习上有条有理?一个生活上毫无规律可言的人怎么可能在学习上有较强的自制力?
一、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
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怎么对待生活也会怎么对待学习。
很多孩子在生活作风上表现散漫、懒惰、冷漠,这在学习上也是大忌啊!如果生活品质的训练达到一定的层次,学习能力的提高就会变得很容易!
因此,千万不要以为生活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泾渭分明。事实上恰恰相反,两者之间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
太多家长过分强调重视学习,把生活问题当成细枝末节,把学习成绩当成重中之重来抓,忽视了孩子在生活上的种种表现。如此不合理、不正确的倾向,会使孩子无法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其实,无论是在学校里的教育还是社会上的教育,对学生生活品质的培养都应该重于学习品质。这同时衍生出另一个问题,一个与学习相关,同样为家长学生所重视的问题,那就是——到底什么是人才?
长久以来,人们都把取得高学历、好成绩的人当作人才。殊不知这是对人才狭隘的理解,它在一定程度上非但无法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反而会扼杀人才。
之所以产生这种结果,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观念问题。这很像前一段人们流行的说法“高分低能”,那些在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可能手足无措。
之所以会产生高分低能,恰恰是因为人们将对学习品质与生活品质之间的重视程度本末倒置所致。
二、生活品质的意义高于学习品质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书是次要的,育人才是关键,是根本。也就是说生活品质对一个人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学习品质。
有些家长一味地把孩子关在屋子里学习,不重视他们生活方面的品质,认为生活中的问题是小问题,家长都可以帮助解决,因此,让孩子的不良习惯被忽略和掩饰。
时间久了,孩子在生活上的种种不良习惯,会变成性格中的一部分,而想要将生活与学习截然分开,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此,生活问题重重,学习势必也是问题重重。
三、生活品质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生活品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习成绩的高低。我们很容易发现,那些学习表现优秀的学生,通常都会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生活环境井然有序,做任何事情都认真仔细,善于观察等。
正因为这些生活上的品质深深地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所以我们很容易发现,学习好的学生,都会有一些相似之处。
例如这些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条理性非常好,知道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而不是乱糟糟的、没有头绪;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一点点细微的小事也会记在心上,而这些事情就成了日后作文的素材……
那些生活上邋邋遢遢、随随便便、马马虎虎的孩子,怎么可能在学习的时候,考试的时候一下子变得仔细认真起来了呢?
许多家长忽视对孩子生活品质的培养,把全部心思与重点放在分数上,“唯分是从”,忽视道德和理想教育,从小就给学生施加压力,把千斤枷锁铐在学生身上,还不断吆喝他们,希望他们能跳出最优秀的舞蹈。其结果造成学生心理扭曲变形,心理素质差得让人难以想象。
每年高等学府都有人从楼上“一跃而下”,自杀的学生呈现低龄化,被老师批评、被学生嘲笑,甚至被家长误会就要以死解脱。
这样的结果让各界人士痛心疾首。培养出这样的孩子只是家长的无限悲伤!
殊不知,真正的肇事者就是我们家长!
*本文摘自赵雨林老师《超级学霸》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系双赢教育原创,父母成长交流平台,100万精英家长都已关注我们。
应试与素质的双赢 师者与学生的双赢
心理与生理的双赢 学习与生活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