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有这样一个苦恼,孩子成绩差,补习班科科都不落地报名,钱花了一堆,可成绩该差还是差。说孩子不努力,眼瞅着孩子做作业都挺认真,课也是一节不落地去上了,可是还不如人家压根没上补习班的孩子成绩好。
其实很多家长很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
孩子成绩提不高,很大程度是基础没打好导致了孩子没有学习方法,然后变得越来越不会学习。
孩子成绩差,多半是“死学习”、“读死书”导致的
在中国最主流的应试教育中,我们常常教会一个孩子要上学,努力学会课本上老师讲授的内容,要考出好成绩。
事实上,大部分的孩子也确实是努力这样去做的,但是似乎成绩单成为了大部分孩子的“分水岭”,很多孩子也表示过,自己并不是不认真学习,该背的背,该记的记,可是一到做题时,就是做不对。
理解不了,记不住:
大多数的人吸收知识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而书本上许多知识,没见过、没接触过,就让孩子产生了无法代入的感觉。
久而久之,孩子因为理解不了,就学不进去,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只懂得看书背书,却不懂运用:
也有一部分孩子,勤勤恳恳,只要是老师布置的任务都能够按时完成,绝对是家长和老师眼中勤奋努力的好学生。
遇到死记硬背的题目能够毫不费力地答对,但是一旦出现灵活变通的问题,通常这类孩子都显得比较木讷了。
很多家长问,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很简单,总结为一点就是,孩子们见过的、知道的新鲜事物太少,缺少和书本中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以至于一部分孩子找不到学习的乐趣,还有一部分孩子在学习中不会举一反三解决问题。
换句话说,我们没能教会孩子如何增长可代入到书本中的知识,一味地让孩子“死学习”,却错失了为孩子打好基础、为快速提高成绩做好准备的关键时期。
忽略这些事,补习班几乎等于“白花钱”
教会孩子明白,学校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课本也不是学生拥有知识的唯一渠道。
在很多家长的认知中,认为孩子去了学校就一定是坐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的。
这个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就局限了孩子的思维,学校是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场所之一,但并非唯一。
一个进入到特定学习环境下才懂得学习的孩子,在离开这个环境之后,必定会松懈自己,甚至一点有关于学习的事情都不再思考。
从小学就要培养孩子懂得积累知识的能力很重要。
许多孩子,学一点忘一点,经常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没有对知识做整合和积累的习惯。
让孩子学会整合错题,对同一类型错题的易错知识点单独拿出来做整理,时常复习,次数多了,再见到就胸有成竹了。
让孩子学会分享学习成就感。
所谓学习成就感就是今天学到了什么,今天做对了什么,今天被老师夸奖的经历等,在孩子的分享过程中得到家长的鼓励,同时也能够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
小学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起点,这六年可以说是能够决定和影响了人生后面的几十年的关键阶段。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自然、独特的。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不要给孩子的成长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