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天下午我接儿子放学,刚上车儿子就说:“爸爸,我听说学校里杀人了。”
我说:“瞎说!我怎么没听说?如果有这种轰动新闻,我们家长肯定先知道,轮不到你们这些小屁孩瞎传。”
儿子说:“我听好几个人都在说,刚才还听见那两个保安爷爷在讨论这个事呢。”
我觉得孩子在瞎说,一个七岁小屁孩,哪儿知道这些事,就没再跟他聊这个问题了。
晚饭后我和妻子指导儿子做作业的时候,我看到微信群传着一个公安局的警情通报,点开一看,是当天一个44岁的女人在某小区的地下车库捅死了45岁的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女法官。我打听到了小区的名字,恰好儿子朋友一家住在那个小区,妻子就给儿子朋友的妈妈发了个信息,想八卦一下,大意是说儿子下午说哪里杀人了,原来是这个事啊。
一会儿对方来了信息,大意是说,孩子们传的不是这个凶杀案,是学校初二年级一个孩子跳楼自杀的事,那个女生特别优秀,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不知什么原因,孩子留了遗书,从家里的六楼跳下去了。
妻子悄悄地把手机递给我看,看完,我和妻子满眼忧虑地对视着,想交流,不敢出声,因为虎头虎脑的儿子正在旁边奋笔疾书当天的作业,当着孩子的面,我们不敢讨论这个话题。
记得前几天晚上,儿子在卫生间洗漱,他说他放在书包里的一大盒彩绘棒不见了,要我给老师说一下。我问他自己给老师说了没 ,他说说了。我说那就可以了,不要把这事当成什么大事,找不见也没有关系,我们重新买就是了。一年级的小朋友,拿乱东西是常有的事,就算哪个小朋友特意拿走了,那也最好不要追究。
儿子很不解,边洗脚边问为什么。我说孩子都有自尊心,有些事不能随便说,万一说错了,冤枉了别人就不好了,说不定会有非常糟糕的后果。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这几天热传的元旦当天安徽潜山一个13岁的初二小女孩跳塘自杀的事。据说小女孩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元旦前的月考这个小女孩考了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可是因为《道德与法制》科目女孩考了满分,老师觉得孩子写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这种偏主观的考题出现这种情况有些异常,就怀疑孩子先做了类似的试卷,要求孩子重考,重考的分数是98分。
第二天,2021年1月1日小女孩在QQ空间留言:“考得好也怪我吗?”随即失踪,下午,小女孩家人发现孩子在距家仅几百米的水塘溺亡。警方排除了他杀。
我把这个事情讲给儿子听,一旁的妻子急了,责怪我给儿子说这种小孩自杀的事。我倒觉得没必要对孩子遮掩这种事情,应该早早地跟孩子交流,乘孩子还没有进入青春叛逆期,还愿意跟父母交流的时候,抓紧时间交流。
儿子听完这个事例后的总结是:不要因为一点儿小事情就不珍惜生命。闻听此言,我很欣慰,孺子可教啊!
尽管有了一次跟儿子讨论小孩子自杀的经历,可是,仅仅过去三五天,就又有了一起,而且就发生在身边,这个频率太高了,不能让儿子知道这个事。
后来儿子去洗漱了,妻子才悄悄给我说,前几天她去儿子另一个同学家,恰好儿子同学的一个好朋友和他妈妈也来串门,那个小孩学习特别好,也很听话。三个妈妈背过孩子讨论的话题就是小孩子的自杀问题,因为那个小朋友家附近的初中刚刚跳了一个。那是全市最好的中学之一,那个孩子的学习也名列前茅。妻子说,听他们说起,全市中学,出了不少这种事,真是触目惊心啊!
就不说家长们悄悄传播的这些消息了,就是网上公开曝出的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自杀案件,这两年也是层出不穷,随便搜一下,就满屏都是:
点开上图搜索结果的第一条:广东一14岁中学生从5楼坠亡。
说的是广东东莞市某实验中学内一起学生坠楼身亡事件,据媒体称,该坠亡学生14岁。文中还列举了几例学生自杀案例:2020年9月1日,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俞某坠亡;2020年9月17日,武汉市江夏区某中学九年级一学生被母亲扇耳光后跳楼身亡;2020年12月15日,四川泸州一名小学生在留下一封遗书后跳楼,在遗书中他写道:我真的太累了,只想多睡会儿。
恐怕是因为人们担心这类消极的信息造成恶劣的影响吧,关于中小学生自杀的很多信息都点不开,当然,更多的信息恐怕也没有上网。
但“新华网”上这则来自于《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足以让所有家长心头颤抖:
这则2017年3月27日的报道开篇就列举了三则上海市初中生在开学之际的自杀案例:2月14日、15日、16日,接连三天,三个初中孩子跳楼身亡。再加上文章开头配图的2月12日重庆渝北一初一小孩的跳楼身亡案例,整篇报道的阴冷气息扑面而来。
如果再看到文中说的:根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媒体上关于中小学生自杀的报道共计79例,其中自杀率从小学六年级开始攀升,初中最高,高中次之。
以及: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更让人心头一颤——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据悉,全国13个省约1.5万名学生参与了调查。
看到官网这些权威报道,有多少家长会淡定,而又有多少家长心惊肉跳?!
二
为什么自杀的学生中,初中生的比例最高?
媒体分析的原因有很多,有叛逆期的原因,有学业繁重的原因,有早恋的原因等。但从曝出的信息中,看到最多的还是因为学业压力太重,孩子承受不住,崩溃了。
按理说,初中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啊,几十年来考大学被人们誉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是公认的竞争最激烈的PK,考大学的学生应该承受着最大的压力吧,可为什么自杀率最高的反而是初中生,不是高中生?
还抱着这种陈旧想法的家长那是完全不了解政策。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要求贯彻执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第一条“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中的第二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表述如下:
优化教育结构,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省级统筹,建好办好一批县域职教中心,重点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每个地(市、州、盟)原则上至少建设一所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
《方案》对我国高中阶段的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给出了明确指标:职普比大体相当。也就是说,初中毕业生中,入读普通高中和入读职业高中的人数比例要5:5或“大致相当”。
其实教育部网站上2015年11月的文件就有普高与职高比例5:5或“大致相当”的表述。
教育部官网截图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平衡落实5:5的普职比,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上高中考大学,争985抢211的民众共识,在初中升高中这个阶段和以前不一样了。现在必须要有一半的学生初中毕业后去上职业高中,去学习职业技能,将来职业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或继续考高职大专学校,在职业技能学习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而我们知道,清华北大,以及其他985、211大学,都是立足于传统的大学教育建设起来的,注重的是理论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理论水平、思维、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比较抽象的素质,而不是具体的职业技能。这就预示着,如果一个孩子初中毕业后没考上普通高中,他恐怕就无缘985、211大学了。
虽然国家在积极调整政策,未来恐怕品学兼优的职高学生也可以上985、211大学,可是这种调整是一个大的转向,需要时间,而5:5的普职比已经在落实。
形式已经变得非常明了,家长和小学初中的老师已经形成了共识,那就是“死磕初中,拼尽全力考普高”。为什么自杀的孩子中初中生的比例最高?因为初中生的压力最大,他们的胜出比例是50%。可是考大学的胜出比例远高于考普高,大学本科和专科的综合录取率已经超过了80%,很多省份的本科录取率也在50%上下。两相比较,初中生和高中生哪个群体压力大,一目了然。
2019年部分省市高考录取率数据
更关键的问题是,初中生比高中生年龄上同比小三岁,在未成年人中,三岁之差,就是云泥之别,这个差别虽然没有0岁和3岁小宝宝差别那么大,但在心智上,差别绝对不小。
请一定明白,12到15岁的少年都还是孩子。面对中考分流的压力,面对提前三年的人生分水岭,他们稚嫩的肩膀根本就扛不起这么重大的人生责任。家长和老师可以掐着秒表像训练动物一样安排他们的每一天每一个小时,可是,孩子们想要的,是童年的快乐。
谁都知道,橡皮筋撑到极限就会断,可我们这些成年人,不知道孩子们的心理极限在哪里,当你掐着秒表以为还可以再撑一撑的时候,断了怎么办?
作为一个身处教育行业近20年的老兵,也是一个新手父亲,我是反对目前这种教育状况的,我很忧心,真的很忧心。
2020年初,我写了一篇长文《普通高中太少,让更多的孩子上职高,这种工业时代的思维,适合商业社会吗?》(点击阅读),这篇文章在全网热传,仅在今日头条就有18万阅读,2600条评论,读者评论比例之高是罕见的,这些评论质量特别高,都是家长的心声。
本文在其他平台阅读量也很大。我不是要说我又写了一篇爆文,我只是想说,初中分流政策牵动着万千家长的心,决定着孩子们能否健康成长,我们应该充分讨论。我是个小人物,就算说出正确的话来也没有音量,我希望身居高位的教育大咖们多谈谈这个问题。
三
作为一名教育老兵,我觉得我在《普高太少》这篇文章中说的都是对的,文章来自教育一线的感悟,把脉准确、论证严密、分析透彻、实事求是,甚至能担当得起“高瞻远瞩”这个词。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并且深入思考讨论。
那篇文章中的观点我不再论述,在这里我只强调一点:
不要太夸大学校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作用。人生很长,世事变幻莫测,我们成年人蹉跎半生,最后回头一望,人生的行程已经与最初的规划南辕北辙了,12到15岁之间的理想早已不记得了,那个时期干了什么,好像对今天的人生没有蛮大影响。
一个孩子只要健康长大,只要学了一些基础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他就算是已经用人类积累的知识和智慧武装了自己。至于他到底会什么技能,这辈子要从事什么工作,对一个孩子讲这些,靠谱吗?有些事是长大以后才去干的。你自己十五六岁的时候会什么技能?你现在混饭吃的本事是十五六岁时学的吗?在我们已经走过的那个靠技能就可以谋生的工业时代,我们自己都没有靠技能谋生,在未来的知识时代,能用简单技能来谋生吗?
知识不是技能,技能变不成知识。知识是技能之母,只有知识才能大口径地兼容未来,而单一的技能无法应对不断发展进步的未来。脱离知识根基的某一极窄领域的技能,就像在花盆里种树,树终究大不过花盆。
而人类积累至今的知识,15岁的少年才只学了一点儿皮毛,想以这点儿皮毛为盆,长出一棵人生的参天大树,恐怕根系没地扎,营养也跟不上来,终究是镜花水月。
我不是要刻意反对什么,我只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听闻那么多孩子自杀,心情不能平静而已。我们这些成年人,不管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面对一个个小生命的逝去,恐怕都不能报之以冷漠。我们应该探寻原因,反思政策,不断修正社会问题,给孩子们一个可以健康成长的环境。
本号作者杨昇介绍:
本文笔者杨昇,高校教师,喜好写作。公众号发布原创文章400多篇,单平台阅读量10万+文章16篇,全网阅读量数千万的文章3篇。其原创文不但在全网的传播有广度,更有高度,1篇文章被《光明日报》全文转载刊登,1篇文章被国务院内参《国是咨询》选登,《互联网巨头正在夺走卖菜商贩的生计》一文更是引爆了关于“社区团购”的话题,随后的舆论海啸导致了最高层系列政策的出台。近几年来担任多家公司的公关顾问,在这些公司公关的艰难时刻,亲自操刀高质量公关文帮助公司渡过难关。
1.本公众号精选的200篇代表作专辑
2.互联网巨头正在夺走卖菜商贩的生计
3.一个西北五线小城的城乡风貌
4. 父母和儿女,也是一段浅浅的缘分
5.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农村呢?
6.论“民主灯塔”的倒掉对我国文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