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我想”,就没有“我能”
——内驱力教育·激活每一个孩子的优秀密码(5)
作者:梁捷麟
曾几何时,风起云涌的“潜能开发”、“潜能教育”成了家长和老师们趋之若鹜的“育儿成功秘诀”,这是需要严肃反思的。
这个概念在中国遍地开花至少20年了,但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结果呢?除了“超强大脑”里面的那些记忆力、运算力超人的工具型“天才”,我们成就了几个科学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推出了哪些给世界带来革命性成果的发明创造?
没有,一个也没有!
为什么?因为我们自始至终没有搞懂“人本”的真正含义,从教育制度到教育实践,都忽略了源自人自身的内在需求;因为我们自始至终没有脱离用自以为是的标准去设计和规限人的思维发育和成长路径;因为我们自始至终把“个体优秀”的结果当成了人人普适的教育目标。
当然,这并不能说是“潜能教育”一手造成的,跟“潜能教育”同时流行的,还有N多五花八门的各种新潮教育方式在同样诱惑着家长和老师。
但基于上述理由,我们还是有必要通过对“内驱力教育”和“潜能教育”两个最容易混淆内涵却又本质不同的概念进行一下区分,以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知内驱力教育在呵护孩子成长上绝不可忽视的价值。
源头不同
没有内驱力的开启,潜能再多也是零
内驱力教育是潜能教育的基石,没有对幼儿内驱力的启蒙和引导,潜能激发实际上是没有目标的。比如幼儿刚开始从爬行进入到学习走路的阶段,就是源自想去到更远的地方、满足更多触碰更多体验需求的内驱力,你得先开启他“走得更远”的愿望,才能具备激发他“走得好”、“走得快”潜能的前提。
内驱力教育是开启内在的主动需求的教育,内驱力一旦启动,孩子就具有了自我成就优秀的动力(自己想优秀,属于认知的、内生的或兴趣的内驱力;想达到参照本体之外的优秀,则是目标内驱力)。正如前一篇所谈及的z女士教育女儿的案例,家长对幼儿需要起到的作用是扶助和引导,而不是“教”,是通过多种认知、接触和参与方式激发、开启孩子的兴趣点,使其逐步产生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的需求和愿望。
潜能教育则主要来自于外在的需求,即家长、老师或其他人对于孩子超出现有能力表现的期待。实践过程则往往是大人凭着自己的一厢情愿来对孩子强化灌输、强迫记忆以开发所谓的“潜能”。
当然,每个人的确都存在着可挖掘的潜能,但潜能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开启内驱力,一个人如果缺乏内驱力,拥有多少潜能都是零。相反,在幼儿自己的内在需求得到充分开启的前提下,其实现优秀的结果自然就包含着对自身潜能的主动激发。
诉求不同
一个是“我想”,一个是“我能”
内驱力教育解决的是“我想做”、“我想学”、“我要做”和“我有多想做、想学、想要”的问题;潜能教育解决的是“我能做”、“我会做”和“我能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教育界和家长普遍对潜能教育寄予较高的期望,认为尽一切可能挖掘、激发孩子的潜能是使孩子成为优秀的必要手段,结果往往是把潜能教育做成了填鸭式教育的翻版,只注重在教学的频率和知识的数量上强化,逼迫孩子接受和记忆,却完全忽视了孩子学习的内在兴趣和需求,造成了孩子思维成长的本末倒置。
当然这并非潜能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思维的问题。开启和激发孩子自身的愿望和需求,是一切教育模式得以立足的前提,否则,对于孩子的正常成长和自我成就优秀,就会造成方向扭曲和误导。
路径不同
一个是自主成长,一个是被动发掘
内驱力教育是从小开启孩子对学习和认知的内在需求,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自主性,使孩子建立“成就优秀自己”的受益一生的动力源。
潜能教育则必须根据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征去激发他的潜在能力,比如单词记忆,通过潜能激发有可能使其单词量超出普通孩子的程度,但不意味着孩子能主动认知和理解。
有一些很流行的观点,把潜能教育“标准化”地规定为针对左脑和右脑神经元的刺激效果,认为刺激的强度和频率足够了就能把孩子某方面的潜能优势激发出来。这类观点,且不论是否获得足够的科学依据的支撑,至少其企图通过量化指标来为家长展现某种成功教育的现实性,并以此达到实质上的商业目的,是毋庸置疑的。
在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长相是完全相同的,同样地,也没有一个人的思维特征是完全相同的,因而,绝不可能机械地通过对某个部位的刺激培养出“标准化”、“同质化”优秀的孩子。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内驱力教育所追求的“自我优秀”,是指使孩子因循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而达到其自身的最佳境界,并非指和他人机械攀比的“优秀”。孩子一旦陷入了家长“攀比”的欲求中,就会被这种背离自己实际的愿望所绑架,无论从性格和品格上都极容易产生扭曲,身心健康同时受到损害,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事实上,只有把“比他人优秀”看做是“自我优秀”的结果而不是目的,才能达到孩子和家长幸福感、成就感的统一,也只有如此,才会是社会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统一。
从概念上说,内驱力教育和潜能教育两种教育模式,应用方式不同,理论上并非互相排斥。但在国际上,开启内驱力是一种比潜能开发更前置、更明确、更被广泛采用的教育方式,道理很简单,没有孩子自我内驱力的驱动为前提,潜能开发就是一种被动开发,也不可能持续。还需明确的是,孩子的独一无二并不因为潜能开发,恰恰是因为内驱力的开启而使其迈上了自我成就优秀的阳光大道。
(作者为北京圣安吉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