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上午,“大学教育论坛”在线上举行。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香港大学原副校长、荣休教授程介明主持,6位大学校长围绕主题“大学教育创新的探索”发表精彩演讲。作为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的重要活动内容,本论坛备受欢迎,截止活动结束有199万人在线观看。我们将陆续把各位大学的演讲分享给大家。
李忠云 武汉学院院长
新时代民办大学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
文|李忠云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在中断2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发展起来。《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其中民办高等学校757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校1所),占全国高校数量的28%;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3031.53万人,其中民办高等学校在校生708.83万人,民办高校在校生占比达到四分之一。
民办高等教育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而进入普及化,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民素质提升诸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民办高等教育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又要迎接新的挑战,必须创新发展。
一、新时代民办大学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国家颁布法律法规为民办高校保驾护航
2003年9月1日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2017年9月1日颁布了人大常务会通过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这个修正案的一个重点内容是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办学。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新建扩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与公办高校同等的原则,以划拨等方式给予用地优惠。
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国发〔2016〕81号),首次提出了分类管理,公益导向等原则。实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无论是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还是营利性民办学校都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些法律法规有效促进了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合作办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些要求对加强民办教育制度建设和提高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建设现代化高教强国对民办大学提出新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教育现代化应与社会现代化同频共振。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及高教强国的目标,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教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建设高教强国的进展中应做出重要贡献。
高教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民办高等教育的强,就难以实现高教强国的目标。没有占全国高校数量的28%的民办大学强,就难以建成高教强国。
(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供给侧结构改革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对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发展机制灵活,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新时代民办大学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国家有关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尚未落地落实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恢复办学历史较短,民办教育的基本法律法规虽已确立,但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环境并不完善,地方政府缺乏维护民办高校社会与法律地位的法规和政策。《民办教育促进法》要求地方政府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对民办高校给予支持的要求尚未落实,即使是实行非营利性公益办学的民办高校在自有土地上增容建设教学科研用房及体育场馆,也要向政府缴纳高额的建设增容费。
(二)传统的文化和社会偏见影响民办大学的发展
由于公办高校在我国长期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又是政府拨款,大众眼里的民办高校比不上公办高校。不仅普通民众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可度低,相当部分家长及学生把入读民办高校当作“无奈的选择”,也有部分政府官员甚至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其潜意识中仍将民办教育视为“不正统、不正规”,“补充论”“营利论”“冲击论”“过渡论”等观点在相当部分政府官员中大有市场。观念的偏差,不仅影响了民办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与认可度,还使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始终游离于教育的边缘,民办高校无法享受与公办高校同等的“国民待遇”。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要实现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发挥政策支持和舆论引导作用,引导观念变革,为民办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优秀教师的引进和稳定难制约民办大学办学水平的提升
教师是高校最重要的办学资源,也是提高办学水平的支撑力量。但教师队伍不稳,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教师流失问题一直是个难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对民办高校的用人机制不适应,不少教师习惯于公办高校的用人制度,缺乏职业安全感;二是地方政府有些政策不利于教师的发展,使民办高校的教师觉得低人一等,如申请教学科研课题,即使评上也只批准项目,无经费支持;三是社会氛围不利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不少人认为进了公办高校就是进了“保险箱”,即使待遇相当甚至低一些,也愿意去公办高校。当然也有民办高校管理制度不完善,有的学校待遇偏低等原因。
(四)办学经费筹措渠道单一
持续的资金支撑是民办高校创新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民办高校主要依靠收取学费来维持其运转。尽管《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了“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但是,这些原则性规定“只有号召性,不具有强制性,既抽象又缺乏可操作性”,这种规定往往容易被地方政府忽视。因此,在办学实践中,民办高校几乎与政府财政拨款无缘。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省市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尽管陕西、湖南、浙江、广东等少数省份开始尝试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基金,用以扶持各省民办教育发展,但是此种“奖励与表彰”,在具体的操作中很难掌握奖励的尺度和标准。
三、新时代民办大学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政府对民办高校给予了较多办学自主权,这些自主权的优势首先应体现在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上。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民办高校大都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实际运行中千差万别。我认为校内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董事会领导、党委保障、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上。董事会是学校最高决策机构,对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行使决策权和终审权,努力保持学校的价值追求、办学风范和品质。校党委发挥政治核心和保障监督作用,履行对学校的政治领导,保障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办学方向,党委书记参加学校的决策。校长向董事会负责,执行董事会决策,代表董事会管理学校,而学校部门行政负责人及各学院院长向校长负责,履行好管理职责。教授治学体现在充分尊重专家教授的学术权利,授予以优秀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相应的学术权利,发挥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在办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民主管理是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校长负责不能个人说了算,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办好大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管理团队及全体教职工的智慧和不懈努力才能实现奋斗目标。依法治校是办学的法律底线,学校的一切决策和规章制度都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二是创新运行机制。民办大学另一优势是运行机制灵活。学校应建立健全以《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注重以制度的激励与约束为重点,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优化人事分配制度,通过用人及薪酬制度的创新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创新管理体系。内部治理结构创新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民办高校依托办学自主权优势,创新管理体系,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以提高学校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武汉学院2019年进行了三项改革创新,成效显著。一是优化治理结构,改革管理体系。通过修订《武汉学院章程》进一步理顺校内管理体制,优化治理体系及内部机构的职权、运行方式。董事会坚持管大事,董事长陈一丹先生要求全体董事不能越过董事会插手学校具体工作,支持校长团队按教育规律办学。通过精简管理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将党政管理机构调整为10个,全校行政后勤服务部门的处级干部仅20多人。管理学上有一个规律,人多并非力量大,有时是相互抵消的,我们精简了行政机构,减少了职能交叉,减少了干部职数,提高了管理效率。二是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薪酬制度改革既体现了公平、保障、激励等原则,又体现了民办高校的灵活性,突出重点,向优秀者倾斜。全员岗位聘任制改革按照“分类设岗、按岗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总要求进行。管理岗位实行“公开岗位、个人报名、民主推荐、组织考核、集体决定”方式遴选干部,不仅精减了干部队伍数量,还有效地调动了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创新运行机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制度不是越多越好,更不能让制度捆住师生的手脚。学校明确管理的部门,出台管制度的制度,要求制定的制度纵向不能违反上位法,横向不能互相矛盾,保证制度建设的科学、规范、有效。我们按照“废、存、并、改、立、释”的原则,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系统清理修改,及时填补制度空白,有效推进管理制度的科学规范,使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为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优化及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使社会出现了不少颠覆性的新产业形态、新经济模式,将深刻影响社会各行各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给高等教育带来前所未来的挑战,社会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如果大学不能和新兴科技产业深度融合,了解企业相关技术的发展走向和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就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学特别是应用型大学必须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围墙,深度融入社会和企业,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之路,把企业引进学校,共建实验实习平台,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请企业的工程师和高管为学生讲专业和实践课,让师生走出去,到企业实习实训,扎实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武汉学院在与著名企业共建软件工程腾讯班、网络工程华为班的基础上,现在还与有关高新技术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教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实验实习平台,制订能力培养方案,实践环节由企业工程师指导,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毕业实践,在集中技能培训后,学校与企业直接对接,学生毕业前在企业顶岗实习,既能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又能缩短走上岗位的适应期。
总之,民办高校定位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的模式应从重知识传授转向重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应从知识输导型向能力提升型转变,将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形成体系,四年不断线,并更加重视毕业生的实践实训环节。
(三)创新专业的知识能力结构
目前大学的专业仍然存在划分过细,学科专业知识框架陈旧,素质及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而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互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这些领域都是多学科交叉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因此,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走交叉融合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积极创新学科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一是加强综合素质提升的课程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类的专业要注重设置相关自然科学课程,加强科学精神的培养;理工科类的专业要注重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课程,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二是注重学科专业交叉。社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新的产业形态不断产生,不少工作岗位需要学科交叉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人文社会科学类的专业需要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及大数据技术,这也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相关课程的设置,注重相关能力的培养。三是积极将现代科技融入传统学科专业。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不少岗位工作方式的改变。如会计学是社会提供岗位最多的专业之一,全国本科院校就有630多所设置了会计学专业。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银行金融服务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会计岗位大量减少,各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也发生显著变化,会计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必须改革,会计学专业不仅应引入网络区块链技术,还应走业财融合之路。
(四)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是师生的精神家园。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文化”,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思想品质,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主人翁意识。校园文化的品质、品格、品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
高校是知识份子聚集地,提出朗朗上口的观念比较容易,难的是所提出的观念不易让师生形成共识,产生共鸣,难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有生命力的校园精神文化一般具有思想基础,讲究历史底蕴,注重校本特色。因此,校园文化要创新建设思路,拓宽培育渠道。一是从历史的沉淀中发掘;二是在教育思想大讨论中形成;三是从办学实践经验中提炼;四是对办学思路进行升华。
武汉学院的显著特色是民办非营利性公益办学,创办人陈一丹先生投资办学不求任何经济回报,他把办教育作为一种志业,其最大的心愿是办一所“最受尊敬的民办大学”,这种立己达人、奉献社会的高尚教育情怀是学校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形成了以“明德创新,解行并进”为代表的系列校园文化。今年以来,我们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开展了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进一步固化了系列办学定位;“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发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教师神圣、教学神圣、课堂神圣”、“办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管理以服务为本、发展以创新为本”等系列办学理念在师生中形成广泛共识。“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责任意识;“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改革意识;“顾全大局讲团结、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团结合作意识;“教学工作”的中心意识;“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服务意识;“遵循教育规律”的规矩意识在教职员工中得到了强化,师生的精神家园进一步丰富。
(五)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发展路径不是追求送多少学生出国学习,而重在营造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学校通过国际化定位,确立国际坐标,搭建世界舞台,树立全球格局;通过扩大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教师的比例,推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建立能够体现支撑学校国际化定位的课程体系和全人发展教育体系,开设有助于学生拓展国际视野的课程和项目,让学生通晓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国际基本规则,提高国际就业能力;通过加速提升外语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学生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相关文明成果,把握世界发展基本趋势,全面推进学生国际化素养的培育养成。
武汉学院采取“招进来,送出去”的形式,强化学生的国际化素养的培育。学校与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合作举办了会计学专业(ACA班)和财务管理(CIMA班),开启了学校“学历+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招进来——在“一带一路”的倡议指引下,学校以较低的学费甚至免费招收了来自哈萨克斯坦、孟加拉国、埃塞俄比亚、南非、泰国、布隆迪、卢旺达、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留学生来校攻读学位。送出去——学校每年遴选一批学生到英国剑桥大学、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等高校进行交流访学项目,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素养;每年分批次选派学生赴香港参加OB外展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坚持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外大学培训交流。
关注教育 | 就是关注中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