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了,别再说“女孩子学理科没后劲儿”了

大家新年好,我是新月伴的创始人虾虾。今天我想聊一件我想了很久,还为此和我妈吵起来了的话题:

“女孩子学理科没后劲儿”这句话,有道理吗?

我猜测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无论你是男生女生,在中国的哪里长大,估计都听说过这句话或者它的各种变体。甚至连我妈,一个自己就是理工女,并且从小给我讲居里夫人励志故事的人,都打心底里是这个观念的支持者。

“别看小的时候女生成绩好,那都是因为认真细心。等到了中学男生开始用功了,一下子就能超过女生。”

“初中女生排名靠前那是因为数理化还简单,等到高中她们就不行了。”

“女孩子还是学文科吧,高考理科难度一上来女生就跟不上了。”

这些声音,来自同班的男生和他们的家长,来自学校里的老师,来自女孩子自己的家人,更恐怖的是,来自女孩们自己。

我无比清楚地记得,我高一的时候因为参加一个交流活动缺了一学期课,回来之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物理考了全班第三。我当时没有任何骄傲或者欣喜,唯一的想法就是:“这只是凑巧了,下次班里那些男生就一定会超过我了。”

嗯,没有人跟我这么讲,这就是我面对一张九十多分的高中物理卷子,来自自己的真实反应。

作为一个在中学阶段既呆过男女比例3:1的理科实验班,也呆过男女比例1:3的文科班,大学学了脑科学,现在在做青春期女孩教育的人,我决定认真研究研究这件事儿。

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要回答的问题是:女孩子学理科没后劲儿这个事,在现实中真的存在吗?这样的说法和现状为什么存在?最后,希望可以讨论一下这样的现状能否被改变。

只想看重点版

男女大脑在群体层面上存在的细微差异完全无法解释现实中在理科表现上的差距

使“女孩子学理科没有劲儿”这句话变成现实的元凶就是这个说法本身(真·一语成谶),而且形成了一代代女孩子之间的恶性循环

父母、家人、老师——这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一同来改变这个现状

01

事实是这样吗

让我们再来重复一下这个被广泛相信的说法:

别看女孩子在小学和初中学习都不错,可一到了高中,数理化难度一上来,男生的成绩就会明显突出,而女生往往失去了“后劲儿”。

我真想对每个抱有这样想法的人说一句“瞎扯!”,然后把数据和来自身边例子的证据全都扔过去。

然而我偏偏没办法这么做。我在过去的几天内和四位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学理科老师聊了聊,老师们无一例外地告诉我,对,这就是目前的事实。

其中一位老师提到了理科竞赛中的获奖情况,于是我顺手搜了一下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的组队情况。结果真的吓了我一大跳——2019年第60届IMO的中国队,美国队,俄罗斯队三个队加起来,竟然……

一个女生都没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又搜到了最新一届的中国队队员名单。嘿!这回有一个妹子!然而妹子因为太稀有,每次报道里提到她后面都有个括号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2

男女大脑之争

事实既是如此,那么更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这样的现象为什么存在

一切解释人类行为表现的原因都可以归为两个大类:先天自然 (nature) vs. 后天环境 (nurture)。这时候大家就会产生分歧了,有的说法会站在nature的极端——男女大脑结构不同,所以先天就擅长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科;而有的说法会站在nurture的极端——现状中的差异完全来自后天的引导和社会因素。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变成了,这两个因素(nature vs. nurture),在”女生学理科没有劲儿“这件事上,到底占比是什么样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男女大脑确实存在差异

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Ingalhalikar et al., 2014)曾利用成像技术对949位8-22岁的青少年大脑中的结构连接(structural connectome)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男性大脑中有更丰富的脑半球内部(intrahemispheric)的联结和沟通,而女性则有着更多的左右脑半球之间(interhemispheric)的联结和沟通(即下图蓝色的线vs.橙色的线)。如果具体谈到“理科思维”这个话题,确实有一部分研究表明,男性整体上在一些涉及空间思维能力的测试中比女性表现更优(Li et al., 2019)。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上图为男性,下图为女性。蓝色的线表示半球内部的连接,橙色表示半球之间的连接。

然而,经常被大家忽视的一点是,人生经历会改变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大脑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在儿童时期尤甚。

BBC的纪录片《男女不再有别》(No More Boys and Girls)就生动地讲述了我们与男孩女孩说话的不同方式,给ta们买的玩具,为ta们选的衣服,鼓励ta们做的事情,无一不在塑造着孩子们的认知、喜好与性格。

一个从小玩乐高,机器人,赛车游戏长大的男孩子和一个从小玩娃娃和过家家的女孩子,当同样面对一个和空间分析能力有关的测试题时,展现出的能力、兴趣、自信,大概率是不同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以说,研究中观察到的这些“男女大脑差异”,有多少是真的来自先天(纯基因层面),有多少是早期的养成,真的很难说清楚。

那再说回来,男女大脑的差异有多大呢?大到可以解释男女理科差距的地步了么?

简而言之:并不。

2015年,以色列的神经科学家达夫纳·乔尔(Daphna Joel)的团队研究了多个数据库中上千人大脑的MRI(核磁共振成像),试图基于数据将人们的大脑分为“女性端”,“男性端”,和“中间级”,然而却发现组内的一致性非常之低(Joel et al., 2015)。例如在一个收集了全美2239名男性与2621女性青少年脑影像的数据库中,只有0.1%的人的大脑显示出“纯男性”或者“纯女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光通过看一个人的脑成像,我们无法分辨ta是男性还是女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Joel et al., 2015,PNAS

换言之,如果我们只看生物学上的男女特征,会发现两个正态分布曲线绝大部分重叠,组内差异远远大于组间差异(如下面这个我觉得自己做的很好看的图~)。就好比我们就算知道一个人的身高是1米72,也无法判断这个人是什么性别。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到这里,我们通过神经科学研究基本可以得到的结论就是:在生理/大脑层面,由于或是先天或是早期童年时期的经历(比如玩的玩具,父母的引导),男女大脑确实可能存在差异,但这样整体层面细微的差异,完全无法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男女理科表现上的差距。

03

真·一语成谶

那么,让女生没有理科学习的后劲儿更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就要从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研究说起了。

这个美国的心理学研究(Shih, Pittinsky, & Ambady, 1999)选择了一个特别的群体——亚裔女性。在美国普遍存在两个刻板印象:亚裔的数学比其他族裔好 & 男性的数学能力比女性好。位于这其中的亚裔女性群体就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对象。测试结果发现,当与“种族”这个概念被激发时(在测试之前让被试回答一些关于种族的问题),女性在数学测试中的表现会比对照组更好;而当“性别”这个概念被激发时,女性在数学测试中的表现则会更差

也就是说,潜意识中被激发的刻板印象,会影响人们的测试表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有好几个心理学概念都与这个现象相关。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就指的是个体在担心自己会验证所属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时,焦虑和担忧会使其表现变差。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则指的是原本错误/没有根据的的预测,因为人们的相信和期望,影响了人们的行为,使其反而变成了真实的。所谓“一语成谶”,说的就是这事儿。

把”女孩子学理科没有劲儿“这句话变成现实的元凶,或许就是这个说法本身。

进入青春期,女生自信心的下降比男生严重得多。一项统计表明,十二岁之前男女在自信心上没有差距。而从八岁到十四岁这个阶段,女孩子的自信心平均下降了30%。

具体说到理科学习这件事儿,一项2020年发表在心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的研究发现,在数学测试成绩相同的情况下,女孩子对于自己数学能力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明显低于男生(Zander et al., 2020)。

看到这篇paper我才明白中学时候的我并不是一个人。每次物理和数学考试,一旦考好了我就会想“嗨,这就是凑巧,更难的卷子我一定就考不过男生了”;而一旦考砸了,我就会告诉自己“看吧看吧,说什么来着,你就是他们说的没有后劲儿”。

说到这里,整件事情就变得清晰了起来。在群体层面上可能产生的细微性别差异被社会、父母、老师、同龄人和自我的认知剧烈放大,最终影响女孩子们的自信与自我效能,从而影响了每一个个体的表现与发展。

更可怕的是,这件事儿慢慢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来越多的女孩子读理科没有自信,于是就学不好理科、不愿去学理科,导致从理科班、到理科竞赛、到大学理科专业的女生都越来越少,于是年轻的女孩子们看到这样的现状,就会更加坚信“女孩子学不好理科”的说法。循环往复,无休无止地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4

改变从你我开始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打破这样的现状呢?

第一,不要再去说“女孩子学理科没后劲儿”这样的话了,因为这件事儿就是被这么念叨才成真的。如果这篇文章让你觉得还有点道理,希望你可以把它转发给更多的人(尤其是你认识的女孩!)。

第二,如果你是女孩子的家人或者是教育者,我们有几个小建议给你:

从孩童,甚至婴幼儿时期,为孩子提供丰富的、不以性别为导向的引导和鼓励;甚至可以有意识地多引导女孩子做一些与空间认知、户外、逻辑推理类的游戏和活动——有点像是给小女孩们“打疫苗”以应对以后可能遇到的环境影响。

让女孩看到更多的女性榜样——可以是科学领域的杰出女性,也可以是自己身边勇敢、自信的小姐姐!

重视自信和自我效能的重要性——尤其是当进入中学阶段,各学科难度增加的时候,不以一次的考试失利否定自己在某一学科的整体能力,而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成长进步的空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嗯,我们不想再看到任何一个女生,面对和男生同样分数的理科卷子,却一点都不自信和骄傲的样子了。

作者 & 编辑:虾虾

审校 & 排版:钟纯 & 骐

References:

Shih, M., Pittinsky, T. L., & Ambady, N. (1999). Stereotype Susceptibility: Identity Salience and Shifts in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1), 80–83.

Zander, L., Höhne, E., Harms, S., Pfost, M., & Hornsey, M. J. (2020). When Grades Are High but Self-Efficacy Is Low: Unpacking the Confidence Gap Between Girls and Boys in Mathematic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552355.

Ingalhalikar, M., Smith, A., Parker, D., Satterthwaite, T. D., Elliott, M. A., Ruparel, K., Hakonarson, H. et al. (2014). Sex Differences in the Structural Connectome of the Human Bra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1, 823-828.

Li, Y. , Kong, F. , Ji, M. , Luo, Y. M. , Lan, J. J. , & You, X. Q. (2019). Shared and Distinct Neural Bases of Large- and Small-Scale Spatial Ability: A Coordinate-Based Activation Likelihood Estimation Meta-Analysis.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12: 1021/

Joel, D., Berman, Z., Tavor, I., Wexler, N., Gaber,O., Stein, Y., ... & Liem, F. (2015). Sex beyond the genitalia: The human brain mosaic.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50),15468-15473.

How Puberty Kills Girls’ Confidence. (2018). https://www.theatlantic.com/family/archive/2018/09/puberty-girls-confidence/563804/

图片来源:Canva图片库,引用论文,作者供图

标签: 理科 数学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