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来西安旅游的网友好奇提问:其他地区的本地人都讲方言,为什么西安本地人都喜欢说普通话?以下是我针对该网友的回答,分享给大家供有同样好奇心的朋友参考。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说明提问者观察细致。
我本人是在西安出生同样也在西安成长,更是经历了从方言到如今普通话的转变,以下通过我个人和身边朋友的真实经历,以及西安的地理、人文综合回答这个问题。
我是80年代生人,从小在家和父母、邻居、小区大院里的小伙伴们都说的是本地方言,也就是典型的关中话,这个时期完全都是方言对话环境;
随后进入幼儿园,幼儿园的老师是以普通话教学的,并且引导同学与老师、同学与同学之间都以普通话交流(例如老师提问要求普通话回答问题、幼儿园组织活动表演都是普通话等等),但是放学后回到家,尤其是父母来幼儿园接自己的时候,会自然切换到方言,这个时期是方言与普通话夹杂的对话环境,但是还是方言居多;
小学时期,老师教学中就非常明显地分成了两种语言环境,其中一部分教学质量好且教龄长的老师,还是习惯用方言教学;而另一部分年轻老师,尤其是美术、音乐等老师却都是用普通话教学,因此小学期间虽然时间较长,但我们还是没有形成以普通话为主的交流方式,尤其是班级里那些活泼好动、爱开玩笑、爱玩、爱说话的同学也都习惯说方言;
个人觉得初高中时期,每天讲普通话的时间不断增长,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也接触得更多,从而形成了每个学生都会讲也都愿意讲普通话的环境基础。主要表现在学校对老师的要求,要求那些讲方言的老师改为讲普通话,同学们进入了青春期,开始在意周围人的眼光和看法,这个时期甚至放学后,也将普通话延伸到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去,例如和小区里同龄的孩子,例如和路人陌生人的交流都会以普通话为媒介。
进入大学时期,即使是在西安本地上大学,但是因为初高中养成的语言环境,以及同宿舍不同地区舍友的客观原因,自然就形成了以普通话为主的日常语言,这段时期的变化甚至会体现在高中同学聚会上,原本方言交流的同学都不自觉地改成了普通话交流。
这样的语言环境一直延伸到大学毕业步入社会。
步入社会以后,进入全新的工作环境,排除部分人少活少清闲部门以外,尤其是一般的私企之中,大家的交流也都是以普通话为主,哪怕是像四川、广东、河南、云南等方言环境浓郁的打工者,也都会努力学习普通话,讲普通话,因为这是对于自己在公司立足、与客户交流、打开社交环境最优的选择。
回顾了自己的语言环境以及为何由方言转变成普通话的过程之后,我们还必须认清西安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这也是造就了西安人习惯讲普通话的一大原因。
西安位于陕西省的中部,属于关中地区,而陕西省以地理地貌来划分,可以划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不同气候和生活习惯的地区。
其中陕北是以陕北话(晋语)为主;关中是以关中话(中原官话)为主;陕南则是以陕南话(西南官话)为主。
三地的方言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且短期内难以达到互相学习精通、对答如流的程度。
然而西安作为陕西省的省会,不仅在教育(高等教育)方面汇集了本省以及全国省市的年轻人,还在医疗方面对邻近省市的居民起到辐射汇集作用,同时作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西安市每年的旅客接待人数都排在全国前十位。
以上的客观条件,造就了一个本地西安人走在大街上,甚至走在放学回家的路途上,都会遇到一个讲普通话(或外地方言)的陌生人问路和寻求帮助,在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本地人讲方言对方很可能不明就里,如果对方讲方言西安人也爱莫能助,因此都讲普通话是解决问题和提供有效答案的最佳方案。
然而实际上,并不是每个片区的西安人都习惯或者爱讲普通话。西安市目前下辖13个区县,其中以城六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未央区、灞桥区讲普通话者居多,而这六个区内以分布在城墙内的新城区、碑林区和莲湖区讲普通话的西安本地市民最众;而像其他诸如长安区、鄠邑区、高陵区、阎良区、临潼区、蓝田县、周至县的本地居民还是习惯讲本地方言的较多(但每个人也习惯了方言与普通话的随机切换)。
通过以上我们发现,一个地区的本地居民是否习惯讲普通话,这与其从小的教育语言环境以及该城市的地理人文有密切联系,同时也与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热情好客有一定的联系,陕西关中人虽然对比其他省份的人有着“懒汉”的习性缺点,但同时也有着直来直去、性格豪爽、快人快语,实际上“忠厚、诚实”是形容陕西人最贴切的词语,记得当前李琦老师表演过一个《捡钱包》的小品,句号老师饰演一位到陕西旅游丢失钱包的南方人,李琦老师饰演捡到钱包的陕西本地人,李琦老师捡到钱包后就站在原地等待,句号老师上前询问李琦老师是否捡到一个钱包,李琦老师饰演的陕西本地人面对句号老师的询问只说了一个字:给!然后就把手里的钱包给了句号老师,句号老师当场惊呆。
当时看到这个小品的陕西观众都笑出了声,他们发笑并不是嘲笑李琦老师的举动,而是发自内心的欢乐,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就是那个活生生的陕西人,那个说话语气生冷蹭倔却内心豪爽忠厚诚实的陕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