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哭我就抱,错了吗”婴儿哭泣求抱抱的背后,不是无理取闹

文/孕妈咪育儿经(原创丨欢迎转载分享)

婴幼儿时期的宝宝,通常都是最难带、最磨人的,婴儿每天的生活很简单,除了吃睡最多的就是哭闹,但站在宝妈的角度来讲,却着实令人头疼得很。

尤其是当宝宝哭闹不止的时候,他表达不出来也听不懂安慰的话语,此时“妈妈抱”就成了一招“制胜法宝”。

“孩子一哭我就抱,错了吗”婴儿哭泣求抱抱的背后,不是无理取闹也不是撒娇

当了妈之后,仿佛就是宝宝哭声的一个“感应器”,只要听到宝宝的哭泣声,无论有多累、手里在忙啥,都得立即跑到宝宝身边,把他抱在怀中好生安抚。

每当这时,总能从长辈嘴里听到一些打击的话,比如“抱什么抱,哭一会儿自然就没事了”“不能一哭就抱,把孩子惯坏了以后有你累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一边是宝宝张开双臂、睁大眼睛渴望着你的怀抱,一边又是别人看似有道理的劝告,这就让宝妈陷入了自我怀疑的境地:孩子一哭我就抱,难道我做错了吗?

科学研究表明:在婴儿哭泣求抱抱的背后,并不是无理取闹也不是撒娇,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对于那些年龄较小的宝宝,宝妈无条件地回应至关重要,要首先告诉他“我在”,再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宝宝的真实需求,不但不会惯坏孩子,反而能通过互相的身体接触,给予他充分的安全感。

科学实验证明:婴儿对妈妈更多的是心理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Harry F. Harlow)和同事们做了一个实验:

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与母亲分离独自养育,设计了两个假猴子作为“代母”,一个是温暖柔软的“绒布妈妈”,一个是24小时提供奶水的“铁丝妈妈”。

在之后长达165天的测试中,哈洛与同事们惊喜地发现:小猴子一开始经常光顾铁丝妈妈,但是没过几天,小猴子喝几口奶后就回到绒布妈妈身上,与绒布妈妈相处的时间远远超出铁丝妈妈。就算遇到危险和陌生时,婴猴也会紧紧抱住绒布妈妈,似乎能汲取到更多的安全感。

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转变,没有经过人为训练,都是出于婴猴的原始本能而为。

其实道理很简单,婴猴在铁丝妈妈那里获得的是食物,也就是基本的生存需求,当生理上的愿望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一级的心理需要:安全感和依恋感。

哈洛根据此实验得出结论,对于婴猴的发展来讲,身体接触比哺乳作用更重要,在猴子身上的实验结果如此,用到人类刚出生的婴儿上也同样适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换而言之,对于还处于婴儿时期的宝宝来讲,比起食物带来的饱腹感,更需要的是妈妈的抚摸带来的安全感。

因此,“婴儿一哭妈妈就抱”的行为没有错。

“宝宝一哭妈妈就抱”对宝宝的安全感,根据月龄需求进行

0~6个月:哭闹是生理反应为重

即便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要“精明”很多,但是如果宝宝月龄不足六个月的话,还不懂得用哭声来威胁父母,此时,宝妈大可放心去用抱抱回应他。

宝宝在半岁前还不太会“耍心机”,他的每一次哭闹,基本都是出于具体的生理反应,妈妈除了及时地回应和安抚之外,更要搞清楚宝宝为何哭闹,然后做出合理的反应。比如,是不是该换尿布了?身体哪里不舒服了?轻轻拍一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6~12个月:哭闹是心理焦虑更多

6个月是宝宝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这时宝宝开始会“耍心机”“认妈妈”,在半岁之后会进入一段“分离焦虑期”,比较早的婴儿在7~8月左右就会有表现,随着宝宝对妈妈的依恋感逐渐增强,在一岁多达到顶峰。

由于妈妈日夜照料宝宝,母子(女)俩不仅仅有亲密的互动,更有着其他人所不能及的依恋关系,当这种依恋逐渐增强,宝宝反而会产生分离焦虑。

由于分离焦虑会给宝宝带来紧张、恐慌等心情,他难免会耍一些小心机,故意用哭闹吸引妈妈的注意力。作为妈妈,即便知道宝宝的小心思也要尽量“惯”着他,用“我在”的方式安抚好情绪,和宝宝一起度过这段敏感而特殊的时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