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曦曦妈妈育儿(文章属于原创 ,欢迎苦恼育儿者转发分享)
带孩子出去外面玩,经常会遇到打人的孩子,我们的直观感受就是很讨厌这种打人的小孩子,然后也不太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跟这种“熊”孩子玩,但是更是让人气愤地是家长是个“低头族”,看到这种情形时也熟视无睹。也有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打人行为很无奈,在一起聊天就会讲:“这孩子我都打过他多少次了,手都打肿了,还是不长记性”“好好地跟他说,他也知道打人不对,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那么孩子为什么喜欢打人呢?
1、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
宝宝在2岁过后,渐渐地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表达能力受限,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能用肢体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2、身体不适
宝宝有时候会因为生病或者穿的衣服不舒服,也会出现打闹的小情绪,遇到这种情况,妈妈要仔细观察宝宝哦!
3、过于宠溺孩子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对于孩子的需求也是无底限的满足,导致孩子的脾气越来越暴躁,一不满足就大哭大闹,家长对此还乐此不疲呢!
4、过于模仿别人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是最容易模仿别人,周围的家长、动画片、同龄段的孩子都是宝宝模仿的对象,当自己的需求未满足时,就会跃跃欲试了。
5、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
2-3岁的孩子渐渐地有了保护意识,自己的东西如果别人抢,小朋友自然是要采取行动的,他们认为挥自己的小拳头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所以两个小孩争抢玩具“打架”也是很常见的了
6、“低头族”的宝宝缺少关爱
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手机,所以很多人就成了手机的“眷恋者”,宝宝一个人玩的很没劲,所以就用各种办法引起家长们的注意
7、“手机、电脑”-新式玩具带来的“恶果”
很多家长不想陪孩子玩,就给孩子看手机看IPAD,因为这样子孩子才能安静下来,不到处乱跑,不乱翻东西,家长自以为很省心了,孩子的好奇心很重,手指就任意在手机电脑上游走,会经常点出来有点暴力的画面,看到了就感觉很好玩,所以在发泄情绪时就会模仿这种暴力的手段了
但是很多的父母都认为这是正常的生理发育,不必对此在意,所以就没有过多的去在意孩子的这种行为。那家长们应不应该阻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呢?答案当然是肯定要阻止
二、如果不加以阻止,会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呢?
1.限制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把打人当成解决问题的习惯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思考并问题的能力,当问题来的时候,动手就成了孩子的首选,但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呢
2.孩子特别情绪化,问题会变得更加糟糕
孩子在遇到问题时,特别容易发脾气,情绪化特别严重。当孩子有这种苗头的时候,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不乱发脾气,找到适当地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随意发脾气,这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且还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3.太自私,不会为别人考虑
打架的初心是保护或者索取,但是这绝对不是最好的方式,保护或索取有很多种方式,不必选择这种“暴力”的方式
4.对打架双方的身体都是一种伤害。
人类原始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打架,不管是胜利还是失败,双方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如果这种伤害有了进一步地发展,那可真的就得不偿失了
三、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如何引导孩子?
1、引导孩子找到其他宣泄情绪的方法
发泄情绪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比如跑步、画画、去公园散散心、跟朋友聊聊天等,妈妈们平时生活中教会他们宣泄情绪的方法,2-3岁龄的孩子,宝妈可以读读绘本,了解到坏情绪是个很不好的东西,不仅对自己的情绪无益,而且对其他人也有很大的伤害。
2、家长应及时纠正孩子不恰当的行为
在看到孩子打人时,必须要去纠正,不能听之任之,否则,他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原来打人可以解决问题的,作为家长的我们必须要在第一时间阻止孩子出现暴力行为
3、找出孩子暴力行为的原因,不要一味地责备孩子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误解孩子,孩子们的想法和行为各有千秋,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找到背后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去责备孩子,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多和孩子沟通才是一个父母应该有的行为。
4、父母应该起到表率作用
要想孩子没有暴力的倾向,父母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果孩子的某种行为令我们感到很烦躁,那么意味着孩子自己的负面情绪也积攒了很多,一时之间没有找到合适的宣泄口,就大哭大闹起来,这个时候家长如果还是大声地呵斥孩子或者打孩子,那么孩子的负面情绪得不到正确的释放,随时随地有可能爆发,一旦爆发就会产生暴力倾向,所以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宣泄情绪的方法
5、通过游戏的角色扮演,让孩子自己体会“打人者”与“被打人者”的感受
游戏中,父母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自己体会“打人者”与“被打人者”的心理感受,让孩子换位思考,并引导孩子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是曦曦妈妈,了解更多的育儿知识和育儿心得,请多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