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渊洁:儿子向左,用接纳养出的“学渣”;女儿向右,用鼓励养出的学霸

成长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

影响一个社会。

郑亚旗

1983年出生,小学毕业后休学,

现任北京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CEO,

舒克贝塔动画片总导演。

儿子向左,用接纳养出的“学渣”

提问郑亚旗,当初小学毕业回到家里,是什么感受?

他没有想就回答:“太开心了。”

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如果用一个大众词来形容,大约就是“学渣”。

郑亚旗从小学毕业后就辍学了。

辍学原因是,郑亚旗不喜欢也不适应学校的教育方式。思考之后,郑渊洁决定让儿子退学,自己教。

但是,自己教也并不轻松。他编写了10本教材,内容涵盖哲学、写作、数理、金融等等。

郑亚旗回忆起私塾时光,直觉是喊“累”,因为作为唯一的学生,他每天必须专注地听课和学习。

成长于父亲的私塾,郑亚旗对学习充满了热情。这种热情跟考试无关,而是一种对知识的内在渴望。

因为学历,18岁的郑亚旗只能在超市搬鸡蛋,但是他却自得其乐。

22岁时,郑亚旗创办了《皮皮鲁杂志》,最初血本无归,可他咬牙磨了大半年,逐渐打造新的童话王国。

有人说,郑亚旗的教育是不可复制的,或许的确如此。

但是,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在他表现得不如己愿时,能否从心底尊重和接纳他,却是对为人父母的考验。

我们常说,如今的父母太焦虑。

焦虑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误以为人生只有一条路,似乎走不上那条标准大道,未来就没有价值。

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我们对孩子要求严格,生怕踏错分毫。

然而,这种焦虑,又会让我们忽视掉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也掐掉孩子本能的光芒。

就像《少年说》里,一位父亲因为女儿偏科,撕毁了女儿写了30多万字的小说手稿。

父亲眼里,只看到女儿的短板是数学。可对孩子来说,被撕毁的不只是小说,也是她的梦想,更可能是她未来的翅膀。

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个性,表现也大不相同。

接纳孩子本能的样子,允许他自由的发展,才能让孩子成长为独立而强大的人。

女儿向右,用鼓励养出的学霸

郑渊洁的女儿郑亚飞,跟哥哥的成长轨迹截然不同。因为,郑亚飞是不折不扣的学霸。

2017年,郑亚飞以全年级第一的成绩,被美国六所顶尖学校同时录取。同时,她还是学校唯一获得全额奖学金的学生。

郑渊洁对儿子的另类教育,到了女儿这里,似乎有点“厚此薄彼”。

事实上,郑渊洁也曾试图让女儿在家上学,但是女儿却很喜欢学校。

小学时,郑亚飞的成绩只在中下游,初中后进入年级前列;到了高中,成绩保持全校前三。

郑亚飞的学霸后劲,离不开父亲的用心养育。

一方面,郑渊洁从不强求女儿的分数,而是带着她大量阅读,打好基础。

另一方面,他坚持12年接送女儿上学,关注女儿的情绪,甚至写下了100多万字的教育笔记。

可以说,郑渊洁对女儿从来没有要求,却又处处充满着智慧。

不被考试裹挟,才能让女儿体会到学习真正的乐趣,激发内驱力;

保持陪伴和关注,才能让女儿感受到被爱的信任和从容,安心地做自己,集中力量突破学习。

这两点背后,其实是作为父亲的远大格局,和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可惜,生活中许多父母却容易走向相反的方向。

他们把分数看得太重,逼的孩子太紧,压榨了孩子本身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同时,又用自身的负面情绪,让孩子陷入恐慌,不断消耗着能量。

最终,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对生活和未来毫无希望。

前段时间,四川泸州一名小学生坠楼,在留下的遗言中写道:

“我活得太累了。我只希望,能多“睡”一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稚嫩的生命,还没来得及长大,就在重压下,感受到了绝望,失去了活着的信念。

希望孩子优秀固然是好事。

智慧的父母,会允许孩子暂时的落后,未来才能拥有超越的可能。

家长最不该操心的,是孩子的学习

如果父亲对郑亚旗教育是一种,对妹妹郑亚飞的教育却是另一种。

妹妹比自己小16岁。事实上郑亚飞上小学四年级时,一度也对学校充满恐惧。

郑渊洁想在女儿身上如法炮制对儿子的教育经验,不让女儿上学,没想到女儿完全不吃老爸这一套,一定要上学!

郑渊洁乖乖向女儿“认输”,把女儿转到了国际学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没有一种教育适合于任何人,郑渊洁在这一点上非常重视“因材施教”。

后来,郑亚飞一路学来,学习成绩一直都很突出。高中毕业时,成为了全年级唯一的全额奖学金获得者,被美国六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她将来的志向是读到博士!

郑亚旗描述父亲的“叛逆”:“他从来不关心我们的学习成绩,更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郑亚飞上小学期间,郑渊洁要求女儿不能考到班级前十二名,让她保存实力,跟跑。他让女儿大量阅读课外书,先当自学的学霸。

郑渊洁说:没有阅历的知识会催毁孩子。

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

这一点郑亚旗特别有共鸣。

虽然自己没上过大学,但让他触目惊心的是,国外大学毕业扔的是学士帽,而中国孩子毕业扔的是书。

在郑亚旗看来,最怕的是家长和学校联合起来搞分数,却消耗尽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郑亚旗说:“学习是学校的事,家庭教育更重要的指向是:孩子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家庭教育更重要的内容是家长通过身教,养成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教会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看待两性关系,树立的契约精神等等更宽泛,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内容。

教育就是让孩子享受做自己

郑亚旗的爷爷只读过几年私塾,八十岁开始学习写微博,粉丝小100万,还写出七八本书来。

郑家人崇尚无为而治,尽量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空间。什么都敢创新、什么都敢尝试,这大概就是郑家教育精神最难得的地方。

在《朗读者》中,郑渊洁与父亲朗读了《父与子》中的一段话:

“我的儿子是一头小猪,这就足够了。我不羡慕别人猛虎的儿子,我也不嫉妒人家的千里马儿子,这个世界上绝了哪种生命形式都会导致地球毁灭,狮子和蚂蚁一样伟大,小草和人类一样重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管他是什么,我都爱他,他的血管里流着我的血。尽管我是羊,他是猪。”

郑亚旗说自己小时候很少主动开口要东西,在他要之前,父亲就会给他买。从小到大,父亲没批评过他一句,和他说话,声音都没有超过30分贝的时候。

有媒体形容郑亚旗:

“通常,他们欣赏一个人,会说他有才华、有气质、有修养……可我们极少用‘幸福’去评论一个人。”

但郑亚旗,“这个人一定很幸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教育不是1+1=2的算术题,

郑渊洁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一个可以被轻松复制的教育。

但它提供了一个可能。教育没有唯一的答案,更准确的答案或许是100万种、1000万种。

当父母的教育指向的是一个孩子的幸福,让孩子享受做自己,才是最大的成功。

欢迎关注

您看了文章有什么收获呢?

欢迎大家关注分享!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