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怡(化名)今年5周岁,生得瘦小,个头只有1.03米,体重31斤。跟同龄女孩子1.1米左右的平均身高比起来,小怡差了有将近10厘米,爸爸妈妈看着小小个的女儿直发愁。
半个多月以前,小怡被父母带到了浙江省中医院儿科主任陈玉燕的诊室。询问孩子平时的生活习惯,陈主任得知小怡平时不好好吃饭,到了正餐的点,总是说吃不下、不想吃,可过了一段时间,小姑娘又开始喊饿,饼干、薯片、蛋糕……小零食一样接一样。看了看小怡的舌头,陈主任发现她的舌苔厚腻,脸色发黄,结合父母所说的孩子晚上不肯睡,早上起来又有口气的现象,陈主任判断小怡存在食积、脾虚的问题。
明确问题所在,中药调理加上外治穴位贴敷,两周后,小怡的胃口有所恢复,愿意吃正餐了,零食也比以前吃得少了。
脾为后天之本
孩子的生长发育与脾密切相关
最近,陈玉燕主任感受到一个相对明显的变化——门诊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患者少了,而生长发育、消化系统、心理行为出现问题的患者比例相对增多。
“因为疫情的关系,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等呼吸道疾病预防措施许多家长做得很好,呼吸道感染发生明显减少,而胃口不好、便秘、消化不良、生长缓慢等脾胃出现问题的患者原来就有,现在不仅有所增加,再加上原先高发的呼吸系统疾病相对变少,就显得这一类问题更多见了。并且,在这些患儿中,大部分人的问题根源都出在脾虚上。”
为什么孩子的生长发育与脾密切相关?浙江省中医院儿科李岚副主任中医师提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脾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其他脏器的强弱,关系到人整体的强弱。“‘脾主运化’,运化水谷,孩子有食欲进食,才能吸收营养;‘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为孩子提供生长所需气血,才能使肌肉强健有力;‘脾在志为思’,脾胃健运,气血充足,思维才能清晰、活跃。”
但同时,孩子的脏腑娇嫩,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因此,容易因为喂养不当、饮食不节等因素出现脾胃功能的异常。孩子脾胃功能相对薄弱状态与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不相适应,便容易出现脾虚。一旦出现脾虚,常表现为厌食、排便不规律、长期流口水、口臭、生长发育迟缓等,婴幼儿尤其容易有脾胃方面的症状。
去年,浙江省中医院儿科主治医师王其莉曾接诊过3岁6个月大的女童丹丹(化名)。据丹丹的父母说,从1岁多开始,女儿便经常反复流口水。一开始,他们觉得挺正常,哪有孩子不流口水,可直到丹丹逐渐长大,上了幼儿园,别的小朋友都干干净净的,对比之下,才觉察出不对劲。
王其莉诊断后决定用穴位贴敷的外治方法为丹丹治疗,在神阙、足三里、脾俞等穴位上贴上健脾贴,每周两次,每次贴上2-4个小时。治疗两周后,丹丹流口水的情况有所减少,一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王其莉嘱咐家长注重给女儿进行饮食调养,建议第二年继续用健脾贴健脾。
前不久,丹丹的父母又带着女儿来报到了,据他们说,过去的一年里,流口水的情况几乎没有再出现过,今年想再巩固巩固。
“病在脾,愈在秋”
秋季健脾,有助儿童健康成长
《黄帝内经》云:“病在脾,愈在秋。”脾胃方面的毛病,秋天是最佳的调理季节。陈玉燕主任表示,俗话常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年春夏是孩子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想要春、夏长得好,秋季的调理很重要,而秋季又恰好是调理脾胃的好时机。
关于孩子如何健脾,陈玉燕主任给出了如下建议:
1.饮食有节:
饮食要做到规律,有节制,每餐七分饱,细嚼慢咽,荤素搭配合理。切忌喂养过度,比如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容易上火,喜欢给孩子吃一些凉性的食物,其实并不合适,因为“脾喜温”,凉性的食物吃多了会损伤脾胃功能;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缺少“营养”,一味给孩子吃“肥甘味厚”之品,反而导致食积,不利于脾胃的运化。
2.药膳调养:
饮食对脾胃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家长可以适当做一些药膳给孩子调养,药膳食材一般都是选用药食同源的药材:如以大米小米为基础,平常容易腹泻的可加入茯苓、山药、炒米仁等,有健脾化湿之效;平常容易便秘的可加入黑芝麻、核桃肉等,有养血润肠之效;平常睡眠不好的可加入酸枣仁、莲子肉等,有宁心安眠之效。
3.作息规律:
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睡前避免使用电子产品,避免熬夜,培养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4.调整情绪:
家长可以通过提高孩子察觉自身情绪变化的能力,引导孩子学习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
5.适当运动:
每日进行适当运动,不宜过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另外,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如果需要中医调理的,可选用中药汤方内服调治、中药膏方强脾防病、中医食疗日常养护等。对于服药困难的儿童,还可采用小儿推拿、穴位贴敷等外治方法。”陈玉燕主任说。
资料:都市快报
实习编辑:郑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