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华晨宇与张碧晨微博发声
近日,两位著名歌手居然育有一个孩子的新闻,令人瞠目结舌。
先是女歌手张碧晨发了一条微博:2018年秋,她意外怀孕,没有告诉华晨宇;选择远赴美国生产;孩子出生后,感觉剥夺华晨宇做父亲的权利,为弥补遗憾,向他坦白。
华晨宇及工作室随后发布微博:承认自己有个女儿,母亲是张碧晨;选择不曝光,是为保护可爱的女儿;决定和孩子的母亲在没有婚姻关系情况下,共同养育女儿。
人们震惊不已,双方歌迷和粉丝纷纷送上祝福!
结婚和生育属于隐私,作为明星隐瞒或曝光,都是自己的选择,无可厚非。
由此想到,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不结婚,但想有自己的孩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那么,如何在无婚姻状态下共同抚养孩子,成为社会各界探讨的话题。
我认为,首先需要从社会观念入手,考虑如何选择。
02.社会观念的影响
国人观念中,结婚是生育的铺垫和准备,符合结婚动机有三个:经济、繁衍和爱情。现代社会,爱情第一,繁衍其次,经济第三。
虽是大势所趋,但众多国人依然信奉“传宗接代”,执着为家族繁衍香火。
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深入骨髓,难以改变。
很多人连不结婚或不生孩子都接受不了,何况不结婚生育,更无法面对。
法律对婚生和非婚生子女的相关规定,渐趋完善和一视同仁,并未阻止人们的偏见。
未来,非婚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很多质疑,甚至歧视和暴力对待,易受心身创伤。
这些是需考虑的重要方面,毕竟,每个人立足社会,若得不到基本接纳和尊重,会活得艰难。
虽然,现代社会的婚姻呈多元化发展,人们的认知渐趋包容,接纳度提高,但是内心的刻板印象,短期难以消除或改变。
因此,男女双方选择不走进婚姻,共同抚养孩子时,需考虑社会观念对子女的心理影响。
尽量护他们周全,保护孩子的尊严和自尊,让他们在心身健康、快乐中成长。
其次,还有重要一点,往往被人忽略——
03.为孩子提供充足心理营养
心理营养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由林文采博士提出。
心理营养是相对生理营养而言,我们每个人要生活得快乐、自信、幸福、健康,不但要有充足生理营养,也需大量心理营养。
生理和心理营养充沛,生命力才能旺盛。
不同成长阶段,需不同心理营养。
林文采博士说:“如果幼年时没有得到足够心理营养,人终其一生,都会不断寻觅,并因此引发各种状况,直到找到曾经缺失的心理营养。”
第一个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
0—3个月,刚出生的婴儿,什么都不会做,全凭父母照顾。很多需要,只能用哭表达。因此,需要父母能无条件接纳Ta。
即使未来有很多未知,父母也要无条件爱我。
第二个心理营养:不是永远,至少此时此刻,在你生命中,我最重要。
0—3个月,孩子需要认识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我是No1.即使你很忙,即使你身体很不舒服,可是我很饿,我生病了,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一切,先来满足我。这样,我就会知道,在你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母亲对于孩子的照料和爱与生俱来,但生育后的三个月内,母亲情绪易波动,这时,父亲需承担照顾、看护孩子的责任。
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
4个月—3周岁,孩子用三年时间培养安全感,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安全感是为和母亲分离,分离是让自己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若安全感不足,就会有“分离焦虑”。
如上幼儿园时,有的孩子哭闹,死活不去。
此阶段不能和母亲分离,不能独立,成年后,只有在人际关系方面,用较长时间练习分离。
若想让孩子拥有充足安全感 ,母亲情绪需稳定,父母关系稳定,父母允许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事事包办。
第四个心理营养:肯定、认同、赞美。
4、5岁时,孩子有了“我”的意识,此阶段,父亲比母亲重要。
父亲对孩子的肯定、认同、赞美,对他们非常重要。父亲在孩子眼里,就是“权威”或“偶像”,他们很在乎父亲对自己的评价。
如果父亲能对孩子说:“我很喜欢你,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这句话孩子会铭记一生,开心一辈子。
父亲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对孩子的欣赏,让他们充满自信,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
得到父亲肯定的女孩,会感觉自己是个好女孩,作女性很好,也就是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
男孩获得父亲认可,也会产生同样的性别认同。
第五个心理营养:学习、认知、模范。
6、7岁时,孩子需要一个模范人物,帮自己处理各种问题。
如:心情不好,和别人意见不同,如何管理情绪,遇到问题如何解决?
需要一个人给予指导,此人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老师,或其它长辈。
总之,孩子若能得到以上五种心理营养,未来可期,不仅经济、精神独立,而且社会适应能力、心理韧性都会很强,很有可能成为成功人士,或自我实现的人。
此外,还有一点,很多人不了解——
04.父母缺位导致的情感忽视
无婚姻关系和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孩子,均面临可能出现的现实困扰:父亲或母亲缺位。
孩子跟随母亲(父亲)生活,父亲(母亲)独自生活,或成立新家庭后,有可能忽视Ta,甚至不闻不问,由此造成的隐性伤害,相当严重。
心理学家乔尼斯·韦伯提出过一个概念——童年期情感忽视,指童年阶段父母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给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
《被忽视的孩子》中说:“一个人在童年遭受的情感忽视,会长期损害我们的自尊、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而这种情感忽视多半是由那些未发生,不记得的事引起的,比那些能记起的童年创伤更让人无助与无力。”
心理学家荣格说:母子(女)关系指向融合,寓意亲密,父子(女)关系,指向疏离,寓意规则。
父亲和孩子的良好关系,对孩子的正确三观、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都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父亲亲力亲为抚养较多的孩子,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和同龄人相比,不仅在学业和职业上的发展更好,而且对他人也更富有同理心,与父母关系也更亲密。
家庭教育中,父亲更注重孩子教育的整体和方向,母亲更注重教育中细节方面。增加父亲和孩子的相处时间,有利于孩子的逻辑性和计划性。
母亲的重要作用,上文已说过,能给孩子提供“安全感”。
精神分析大师比昂,把婴儿需要母亲那里得到的安全感比作“容器”。
就像一种双臂环绕的感觉,母亲能够吸收和处理婴儿体验到的不快乐的、有损害的、威胁的、冲击性大的种种体验,把孩子内心的东西装起来,保护好,让孩子感到非常安全。
因此,孩子的成长,父母都不能缺位,正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说:“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可与他人形成健康连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的关注作为燃料。
而缺失这种必要的情感连接,孩子也许还会成功,但会感觉自己内心空虚,像缺失了什么必要的东西,他们苦恼而挣扎,却没人看得到。”
总之,只要能给予孩子充足心理营养,父母不缺位,关注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有无婚姻形式并不重要。
借用一位网友的话:“让爱情归爱情,让亲子归亲子,不纠缠。
只要孩子能心身健康长大,父母是否共同生活,已不重要。
最后,送给各位朋友一段胡适先生写给儿子的信:“我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
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我只是碰巧成为了你的父亲,你只是碰巧成为了我的女儿和儿子,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
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感谢阅读!
图片来自网络
【本体自在: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心理咨询师,“十佳心理科普大使”,用心理学点亮生活,探讨社会百态,终身成长者!欢迎关注@本体自在,一起践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