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学生这样评价语文课:“老师不教也懂,老师教了也不懂。”“我喜欢阅读,但我不喜欢语文课。”……教师安身立命的地方是课堂,只有在课堂上站稳了脚跟,教师才能拥有专业尊严,但面对学生这样的评价,语文教师不由得极其尴尬,我们的语文课到底怎么了?
细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只注重了宏观而忽视了微观,只注重了套路而忽略了细节。
课堂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字词教学怎样进行才有效?怎么介绍作者才能避免走过场?朗读指导怎么才能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提高?品读环节应该怎样引领,才能让学生倾听到文本深处的声音?什么样的语文活动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基于学生的成长?如何设计问题才能一点点打开学生的思维,并抵达灵魂的深处?……
一堂课的价值和高度就是由这些细节建构而成的,教师只有抓住一个又一个教学细节,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字里行间,从标点中发掘出作者潜在的情感,从字词中揭开文章独特的密码,引领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清晰”到“清晰”。
一句话,教师只有深入关注了细节,课堂教学才会去笼统、去松散、去模糊,学生对文章的学习才能清晰、明确,教与学的价值才能最大化。
但是,很多时候老师们忽略的恰恰是细节,教学中只是粗线条地构建课堂的基本流程,不愿意或者不习惯用精细的设计来引领学生学习,这种不精细很好地说明了教师的生存状态——缺乏沉下去解读文本的勇气和从文本中飞出来的欲望与力量。
应该说,这是当下教师群体的通病,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这种不思考、浅思考的状态是制约教师发展的根本因素。
当然,随着教师专业意识的觉醒,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了这些缺点和不足,但是“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不等于“解决问题”,一线教师最需要的是具体的、有效的突破问题的方式。
从课例出发,对具有不同走向的课例进行详尽剖析,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其中的精彩与遗憾。深刻的剖析必能让教师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对教师课堂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