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督军府旧照
1913年8月,山西省军政府颁令,对全省官办公立的中学统一命名、统一拨给办学经费,同时成立五所省立中学,后逐渐发展为九所;
1913年八月第一批五所:
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太原
山西省立第二中学——运城
山西省立第三中学——大同
山西省立第四中学——长治
山西省立第五中学——宁武
1913年11月:
山西省立第六中学——临汾
1919年后:
山西省立第七中学——右玉
山西省立第八中学——榆社
山西省立第九中学——隰县
各省立中学直接隶属于省教育司司长领导。
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历史照片(今太原五中)
1906年,山西公立中学堂在太原海子边的文瀛湖畔创办,校址就选在文瀛湖畔状元桥边的“大贡院”。此后几年,学校相继更名为“山西晋阳中学堂”和“山西省立模范中学堂”,直至1913年8月更名为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
作为全省规模最大的中学,省立一中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享誉省内外,备受有志青年仰慕。许多人在此接受马列主义启蒙教育,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19年8月,省立一中进步青年王振翼等在高君宇的帮助下,创办并主编《平民》周刊,编辑部就设在省立一中。这是山西第一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刊物。
1921年5月,高君宇回到母校,与贺昌、王振翼等发起成立了以“唤醒劳工,改造社会”为宗旨的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这是山西建立的第一个青年团组织。
1924年夏,受李大钊委派,高君宇秘密住进省立一中“青年学会”,并在一中组建了太原第一个党小组,后报上级批准建立了中共太原支部。这是山西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省立一中成为中共山西党组织的摇篮。
1934年8月,山西省教育厅受省政府令,对省立的9所中学更名,以所在地命名,第二年“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易名“山西省立太原中学校”。
1937年,受“七七事变”的影响,太原中学迁址祁县贾家镇,1939年夏迁回,选迁入师范街,后移至上马街原女子师范校址(今太原七中址)。
1953年元月,山西省教育厅确定“山西省立太原中学校”为省级重点中学,4月初,太原市人民政府又下发通告,原“山西省立太原中学校”改称“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
1955年夏,位于迎泽湖东畔青年路南端的新校舍全部竣工。全校师生由上马街迁入新校址,从此,“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山西省立第二中学毕业证
山西省立第二中学毕业证
山西省立第二中学建于运城,校园已拆,今已不存,当时除了晋籍学生,还有不少河南籍的学生也在此入学就读。
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即大同民国老校园(山西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现址,占地面积475亩)
山西省立第三中学始创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位于山西大同城西武周山西岩寺下、十里河畔,最初的校名为“大同中学堂”。民国二年(1913年)改称“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改为“山西省立大同中学校”;1949年改名为“察哈尔省立大同中学校”;1952年改名“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校”;1972年改“大同师范学校”一直沿用至今。现存早期建筑建成于民国十年(1921年),迄今仍基本保存完好如初。1998年学校投资540万元兴建65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其建筑风格和外饰都仿照早期建筑的形式,使环境风貌达到了完整的统一和协调。
2006年5月25日,大同民国老校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治二中的前身是山西省立四中
山西省立第四中学,位于久负盛名的长治古建筑上党门旁,其前身是1904年在原潞安府贡院旧址上成立的潞安中学堂,是清王朝在长治设立的第一个新学堂,1907年改为潞安中学校;1913年改为山西省立第四中学;1935年改为长治初级中学;1938年成为以原国家财政部副部长戎子和为校长的民族革命中学,时值 抗战时期,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曾到校视察并作重要讲话;1952年改为现名“长治市第二中学”。
山西省立第五中学创办于1913年,校址原设在宁武县高级小学校(今宁武县财政局对面),民国九年(1920)迁入宁武县文庙(今宁武一中)。从建校到1937年日寇侵华停办,共招收初中班32个,高中班8个,毕业初中班29个,高中班2个,毕业学生约1000人,其中宁武籍学生200名。招生范围有河曲、保德、偏关、岢岚、静乐、繁峙、崞县、代县、平鲁、山阴等十余县,教师亦以外省外县人居多。1955年,经忻县专署批准,创建了宁武中学,校址仍设在原县文庙(今宁武一中)。
长治二中的前身是山西省立四中
当年秋季招收初一年级4个班,学生有来自宁武、神池、五寨3县及由范亭中学转回二年级1个班,由忻县中学转回二年级1个班,共381名。1958年改为完全中学,从宁武、神池、五寨招收高中生96名,初中只从本县招收。1966年“文革”开始前,有初中班12个、高中班3个。1971年6月,部队占用全部校舍,宁武中学停办。
1972年秋恢复。经过几年努力,直到1982年已发展成为4个初中班,10个高中班的完全中学。从1982年开始,宁武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县城东(原铁厂厂区)筹建新校,设计占地面积8200平方米,总投资215.3万元。1985年9月,教学楼、教工宿舍楼、学生宿舍楼各一幢交付使用。原宁武中学迁入新校,改名宁武二中,原城关八年制二校初中班全部并入二中;原城关八年制一校初中班与原东寨中学高中班合并占用原宁武中学校址,改名宁武一中。到1986年,宁武二中共有初中班14个,高中班19个,学生1300多名;宁武一中有初中班15个,高中班5个,学生1300余名。
后来发展为宁武二中只招高中生,宁武一中只招初中生,师资亦作了相应调整。1991年,宁武二中改名为宁武高级中学。基本轨制为应届高中班8轨,往届高中班(补习班)3至5轨,在校生1500多人。1993年,由于高中生源的萎缩,学校又招收了两轨制初中班,到2000年停办,共毕业3届6个班约近500名初中生。
临汾一中的前身是山西省立第六中学
山西省立第六中学始建于1896年,前身为晋山书院,在晋山书院的基础上扩建为平阳中学堂,1913年更名为山西省立第六中学。1934年改名为省立临汾中学。1950年正式定名为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校。1980年被认定为省首批重点中学。2004年被认定为省首批示范高中。2008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山西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拥有一所公办民助普通中学平阳中学。2016年经市委市政府会议决定,对临汾市第五小学和临汾一中初中部进行资源整合,撤销临汾市第五小学和临汾一中初中部,成立临汾市第一中心学校。学校于2010年投资近5亿元择址新建,2011年从鼓楼西街搬迁到滨河西路北段学苑路,2015年9月在上级主管部门主导下学校由全日制完全中学变为全日制、寄宿制高中学校。如今学校占地面积455亩,建筑面积157606㎡。共有84个教学班,在校生4200余人。
民国十三年(1924),山西省立七中二班毕业照
山西省立第七中学是1919年民国山西省政府创办的,由右玉士绅梁济(毕业于英国威尔斯大学)、张生义(毕业于山西大学堂西斋)主持建立。这所学校考入山西大学堂的有8人,黄埔军校6人,出国留学10人,北京大学12人,军校和其他各类大学生55人。1937年日寇侵华,学校停办,做了鬼子军营。这所学校的校址在今右玉县右卫镇东北角,原右玉机械厂院。
山西省立八中题字(今榆社一中)旧照,可以从照片上看到招生广告
1913年,时任山西省主席阎锡山下令对全省官办中学统一命名、统一拨付办学经费,在太原、运城、临汾、长治等地创办了六所中学。之后,又着手创办省立第七、八、九中学。时任山西参议会参议员、华北烟酒事务局局长张杜兰和时任山西省财政委员会主任兼杀虎口总督杨生芳均为榆社人,早有“用文化振兴家园”的梦想,借此契机,他们四方奔走,竭力为家乡争取名额。省立八中终于在1919年应运而生,阎锡山亲笔题写校名“山西省立第八中学校”。
山西省立第八中学成立于1919年,1937年停办,1952年成立“山西省榆社中学”至今。是目前榆社县唯一的一所高级中学,也是晋中市16所重点高中之一。
榆社中学位于山西省榆社县箕城镇东大街20号,是一个全日制综合性完全中学。几十年来,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榆社中学培养了16000余名合格的高初中毕业生,为全国高校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来源:
原标题:
你若喜欢,可点在看分享行走山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