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焦作姚老师职称事件,我们发现,职称的评审积分标准,在每个学校都是不同的。比如姚老师所在的学校有“民主测评”这一项,但据我的了解,我们这里的学校都是没有的。
关于职称评审,每个省的规定都不太一样。比如有的省规定“农村30年教龄的老师可以无条件晋升职称”,但很多省份却没有这样的规定。但一个省内会有一个基本的标准,比如河南省评职称至少需要三大件:优质课、教师节荣誉表彰、课题。而且对县城老师和乡下老师的要求还不太一样。但只要具备了这三大件就一定能评上了吗?那就不一定了,原因就在于,各校对职称评审的积分标准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这个积分标准是怎么制定的呢?很简单,学校自己制定的。老师们之所以认为职称评审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原因也在这里。
第一:学校职称评审积分标准,一般领导都比同事积分要高,注定普通老师是竞争不过领导的。
积分标准怎么制定的?虽然学校也会在职代会上公开,要征求大家的意见,但老师们提的很多意见领导并不会采纳,一般情况下领导的积分都会比同事高。比如我们学校就是这么制定的:
校长,每年积分3分,副校长2.5分,主任2分,副主任和班主任1.5分,其他任课老师每年1分。就这一项,注定大多数老师是竞争不过领导的。如果年度有领导和同事一起参评,老师是注定参评不上的。
还有各种荣誉证书,每个学校规定也不一样。比如我校只让老师们拿近5年的荣誉证书,如果恰巧你这五年没什么荣誉证书,那也不可能评上。但有的学校规定可以拿任现职以来的所有证书。
实际不管怎么规定,领导的证书是永远比普通老师的多的。所以职称评审注定老师是竞争不过领导的。这样真的很公平吗?
第二:职称评审积分标准,学校会不定时更改,可能会为某个人而更改。
我们的职称评审积分,并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所以各校的职称评审细则,也会不定时更改。领导的解释就是:不合理就要改,要适应学校的发展需要。但什么叫不合理呢?解释权全在领导。
比如我校原来职称评审规定,没有下乡支教过的一律不能评职称,但有一年,一个主任该评职称了,人家确实没下乡支教过,人人都知道。最后学校开职代会宣布,这一条规定不合理,因为学校大多数老师都没下乡支教过,就取消了。
比如我校原来职称评审规定,没有班主任工作经历的不能评职称,就是为了鼓励大家都积极当班主任。但有一年,教育局一位领导的夫人要评职称,人家确实从来没有当过什么班主任。学校又修改职称评审细则,把这一条取消了。领导的解释是:不当班主任也得有资格评审,难道人家没有工作吗?
每个学校可能都存在这种现象,职称评审细则几乎年年都有改动。有时增加一项,有时取消一项。至于什么原因,恐怕只有领导清楚了。
很多时候,这些细则的改变可能就是为了某个人。
第三:积分评审积分过程,通常不会公开,学校评审小组成员基本也是领导居多。
每年职称评审,学校都会成立专门的职称评审小组,小组成员负责审核老师们的证书,计算每位老师的积分。
但评审小组成员都是什么人呢?校长是组长,副校长是副组长,组员一般有几位主任教研组长和两个任课老师担任。说白了,基本都是领导。
最后的积分算出来之后,学校会公示每个老师的总分(至于怎么算的不会公开),如果你对自己的积分有质疑,可以查阅,但只能查阅自己的(学校评审小组会给你详细解释)。但如果你质疑别人的积分是不能查阅的,领导的解释是,那是人家的隐私。
所以这个也是让老师们最头疼的,如果评审小组故意给某个老师多算点分呢?有没有这种可能呢?
职称最大的不公平就在这,虽然省里有硬件规定,但不是说你硬件达到了,就一定可以评上,学校的积分是最重要的一关,积分不够,有什么硬件也不管用。
职称要想公平,必须全省统一一个积分标准,每个学校严格执行,并且在网上公示每个老师的积分过程。但目前,显然是做不到的。
焦作姚老师质疑的实际就是这个,但状告这么多天了,有什么结果吗?职称评审过程的不公开、不透明才是职称评审最大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