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不像男孩,“阳刚之气”哪里来?

就全国政协常委斯泽夫提出的《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官网1月28日公开答复函,表示将从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等方面着手,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这一答复在网上冲上热搜,也引起线上线下特别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热议。

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我省对这一现象的探讨和行动更早。早在2010年前后,我省教育机构就有多项政策出台,近年来更是结合家庭教育、国防教育等,从多方面采取一系列举措。这些举措成效如何?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展开调查。

配男幼师建“男孩班”,江苏探索早

对男孩“女性气质化”现象,斯泽夫部分归因于教育环境,如幼儿园、小学教师多半是女性,连体育老师也多半是女性,孩子成长过程中受女性的影响太大。

幼儿园男教师的确少,而且少得可怜。2017年5月,南京成立幼儿园男教师联盟,当时全市约1.2万名幼儿园教师中男幼师仅400多人。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徐州幼师幼教集团2018年提交的一项研究成果报告显示,我省幼儿园教师男女性别比为1:99,幼儿园男教师占幼儿园教师总数不到1%。

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职业竞争激烈等原因,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凸显。研究认为,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品质、行为风格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男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部分解决“父亲缺位”问题,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在幼儿园中增加男性教师比例,构建一个男性、女性教师相对平衡的教育生态非常重要。江苏2010年起就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每年招收一批五年制幼儿师范男生实行免费教育,当时提出力争到2020年为江苏每所幼儿园培养一名男教师。

培养政策效果怎样?以徐州幼专为例,系统培养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男性教师稀缺问题。到2018年,学校培养的2000余名男性毕业生分布在省内外众多幼儿园。但该校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王清风直言,幼儿园教师待遇低导致男幼师流失,这一问题也不可回避。

针对男生阳刚气不足问题,省内其他教育机构也拿出过应对方案。2016年,南京南师附中新城初中开设“男孩教育活动班”,特色课程专为男孩设计,包括体能训练课程、实验操作课程、团队拓展类课程、外出参观访学和口才训练课程五大类。记者2月2日致电该校了解到,该课程存续时间不长,目前已被取消。

体育课程被作为探索“男孩班”培养阳刚气的重要一环,这也是教育部答复函提出的举措之一,提出要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对此,省委宣传部负责国防教育工作的调研员赵清林认为“正当其时”,并建议对加强体育的导向予以更多强化,例如体育考核进中考、高考等。他说,江苏近年来以“崇文尚武、精忠报国”为导向,选择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及未成年训练基地,再到高中、高校的省内各地各级学校为试点,加强学校国防教育特别是强化体育教育。“国防教育对培养下一代的‘阳刚之气’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多年来推行中往往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阻力。”赵清林坦言,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教育部门固然要承担重要职责,但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各尽其职。

如皋市长江镇新港幼儿园幼师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资料图) 徐慧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父辈常缺位,“高质量陪伴”不容易

有受访者认为,学校教育未必是导致“男性女性化”的决定性因素。麻醉科医生周毅曾在五年制医科大学就读,护理班几乎全是女孩,“少数几个男生比理工科专业男生性格更‘柔’,这并不是坏事,毕竟做护理需要耐心和细腻。”

周毅的小儿子周启睿刚过完周岁生日。“睿睿正在学走路,免不了磕磕碰碰。每次一摔跤,他妈妈就赶紧把他扶起来,但我还是会让他自己学着爬起来。”在周毅看来,男孩子的“阳刚之气”需要从小培养、从家庭做起,“等宝宝再大一点,我要陪着他多多到户外跑步踢球,增强身体素质,磨练意志力和耐力,以后面对挫折也能更加从容。”

在童年时代,父亲耐心陪伴孩子玩耍的并不多。《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认为,男性青少年女性化一大原因是生活环境中孩子们从出生接触最多的是母系亲人。在线上线下的讨论中,多数人认为中国家庭忙于工作的父亲“存在感不强”。

“北漂”的江苏人冯小陆(化名)有了孩子后选择成为全职“宝妈”。在她看来,“高质量陪伴”对养育下一代很重要,因此和在企业工作的丈夫商量后,他们选择的幼儿园、公司距家都不远,这能让工作繁忙的丈夫更多出现在孩子成长中。他们孩子所在的北京一类公立幼儿园也只能做到男女教师1:3配备,冯小陆的丈夫忙于工作,她担心男性在孩子教育中缺位,于是请教有关专家。她得到的答案是,大部分家庭还是会有诸如外公、爷爷、舅舅等男性角色存在,“能够起到一定补足作用,这是在心理学层面得到印证的”。

无论如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位置无可替代。2019年3月出台的《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在“家庭实施”一章中明确提出,孩子的教育主要责任人是“父母”,其次才是“其他监护人”,并明确规定“父母双方应当共同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教育义务”,并强调离异或分居也应当继续履行家庭教育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拒绝履行,且“一方开展家庭教育,另一方应当予以配合”。

即使确因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也不能当“甩手掌柜”。上述条例规定,父母要与未成年子女住所地的村居委会、就读学校、代为监护的人保持经常联系,与未成年子女保持日常沟通联系,经常与未成年子女团聚。

视觉中国

时尚跑偏,背后是资本逐利

对于孩子的教育,不仅现实生活存在“男性缺位”现象,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伟伟认为,影视作品中也在重复同样的缺位“剧情”。“尤其在消费领域,很多护肤品、化妆品广告大多请的是‘小鲜肉’,他们的带货能力丝毫不输女明星,也得到越来越多资本的青睐。”张伟伟说,受到社会各方的潜移默化影响,一些现代男青年还养成化妆、做发型的生活习惯。

在对“阳刚之气”缺失的归因探讨中,大众传媒营造时尚的潜移默化作用每每被提及。曾长期在时尚圈工作的冯小陆坦言,选秀节目、偶像剧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娱乐产品背后是庞大的时尚产业,无论是彩妆、护肤品还是衣帽鞋履,往往都需要代言男性比较“精致”,这适合时尚产业消费群体的需求,资本也在迎合这种需求。

“其实,整个世界都趋同于这种‘中性经济’。”冯小陆分析,我国时尚产业是全球时尚产业的一部分,特别是其中一些主要品牌的传播计划全球统一。这些舶来品传播计划和产品设计往往倾向于中性化或更为女性化,因而对青少年的影响就更趋复杂。“资本在追逐利益时,不会考虑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谢飞是一名初二男生的妈妈,前段时间她翻到一张图片,是她小时候喜欢的动画片主人公希曼。“剧情不记得了,只记得希曼聪明机智还会变身,变身后拥有豹的速度、鹰的眼睛、狼的耳朵。”谢飞说,“这是我们少年时的偶像,动画片里健壮的人物形象,应该符合我们传统观念中对男性‘阳刚’的理解。”在孩子的教育中,谢飞希望除了家庭,社会也要营造积极环境。

时尚传播背后有利益的影子,传播爆款话题也有利益牵连其中。张伟伟认为,网络讨论的来势和发酵速度已远超提案本身。网络舆论场的“众声纷杂”,除了网络发声成本低、门槛低的原因外,自媒体对流量的渴求和追逐,也是重要原因。“越是极端,越被鼓励,网络舆论场陷在利益的漩涡里走向现实的对立面。”张伟伟认为,社会发展进步需要形成大众共识与集体智慧,因此网络舆论应被有效引导,“我们应该重视与尊重多元、小众的意见,但如何让多元的、分散的意见,整合成一个集体的、共识性的意见,还是需要专业性的主流媒体形成合力。”

包容多元,优秀品质与性别无关

男孩普遍缺少“阳刚之气”,的确令人担忧,但不少人认为,兼具一些女性优点,对男孩子来说不是坏事。南京审计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中心、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中心讲师蔡远提出,与其过度关注“男性青少年女性化”,不如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通过心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并在全社会进行心理教育和科普,营造社会包容、开放的氛围。

作为男性园长,南京市鹤琴幼儿园园长张俊表示,国内外都发现双性别特征的孩子更有创造力,未来更能够成为复合型人才。“比如说细心的男孩去从事护士工作,可能会把男性的性别优势和女性的性别优势结合起来,如果这些优势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他可能会成为一个比女护士更优秀的护士,男幼师也是一样。”因此,张俊认为,无论从价值取向上还是从实证研究看,都不应强化传统社会固化性别角色的模式。

在采访中,记者也感受到大家对性别角色更为包容的态度。周毅认为,“男性女性化”提法就值得商榷,“女性化难道是个贬义词吗?相比于男孩,女孩更细腻、更有耐心,也更谦逊,这些都是女性性格上的优势,也值得男性学习。”

“都2021年了,怎么还有这样的传统偏见。”今年50岁的周舟是一名公务员,女儿已上班两年。她认为,多元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只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有责任、有担当,不论外表如何、活成什么样都不应被指指点点。复旦大学研究生张钰认为,男孩子的阳刚之气“必须有”和主动选择是两个概念,男孩子可以选择成为阳刚的、儒雅的、细腻的人,而不应被强加“阳刚之气”。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责任都是育‘人’。社会应该关注一个人的道德、情操,而不是他的外表怎么样。”蔡远说。

“阳刚之气”,不应是男孩“专利”

“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成长是每个家庭的心声与希冀,但从国家和社会角度看还应有更高的标准。”赵清林表示。

这样的标准无关性别。“如果阳刚是指言谈举止和精神思想层面,那么担当责任、正直勇敢等内涵,就无需强调性别,这是社会对于每个人的要求。”张钰的观点也是许多受访者的共识。周毅认为,不论外表长相是否“女性化”,最重要的是培养独立性格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感,这样的品质是不分男女的。蔡远也认为,人之所以为人,重要的是人心和人性,这些特质与性别没有任何关系。

在《莫愁》杂志社执行主编沈英芝看来,阳刚之美是不分男女的。“我们承认性别的生理差异,但‘阳刚’强调的不是男女生理差异,而是男女都应该追求的一种优秀气质:外有健康强壮的体魄,内有阳光坚韧的品格,受得了艰难挫折、扛得起责任担当。”赵清林提出,人的外貌温和并不代表缺乏阳刚之气,真正的“阳刚之气”应当是崇文尚武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培养更多‘崇文尚武’文化自觉加‘精忠报国’精神自觉的下一代。”

2020年,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女性以“向阳生长”为社会刻下美丽印记。沈英芝举例说,乡村教师张桂梅、“敦煌女儿”樊锦诗、带领科技战“疫”突击队的“人民英雄”陈薇,以及无数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女医务人员,“回首激荡100多年的妇女运动史,历史的每一步前行,都离不开女性的‘阳刚’力量。”

“应当将‘男女都一样’从口号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每个细节,把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从理念贯彻到每个环节,才能让‘他们’和‘她们’都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美丽人生,也才能激发起更强大的阳刚之力。”沈英芝说。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月飞 胡安静 蒋明睿 沈佳暄

编辑:徐亦丹 沈舒雅(实习)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